第3章 暗物质探源(1/2)
共生空间站的“暗物质灵脉研发中心”内,联盟技术团队正与暗脉文明、星云族工程师展开攻坚——全息屏幕上反复播放着暗物质灵脉区的异常信号记录,一条模糊的暗灰色能量轨迹在屏幕中一闪而过,信号频率始终无法被常规设备识别,能量强度波动在18.5至19.0单位之间。“暗物质灵脉的能量特性完全脱离已知灵脉体系,常规探测仪会被其‘能量隐身’特性干扰,无法捕捉有效数据,”暗脉文明技术顾问墨影调出暗脉古籍中关于暗物质的零星记载,“古籍提到‘暗物质为灵脉本源之影’,需用‘暗脉本源能量’与‘星云多元素能量’融合,才能打破其隐身屏障。”
星云族使者云曦手持“星云探测仪”改装原型机,语气带着严谨:“我们尝试在探测仪中加入四元素能量感应模块,可捕捉到暗物质灵脉的微弱‘能量涟漪’,但探测距离仅50公里,远无法满足探索需求;若能结合暗脉本源能量的‘穿透性’,或许能将探测距离提升至500公里以上。”
林风立即召集核心成员与技术团队召开专项会议,全息沙盘上呈现出暗物质灵脉区的大致范围——位于宇宙边缘的“暗域星域”,面积约立方光年,内部布满暗物质云团,已知灵脉网络的信号在该区域会快速衰减;“要探索暗物质灵脉,需突破三大技术难关:一是研发‘暗物质灵脉探测系统’,实现远距离精准定位;二是打造‘暗物质防护装甲’,抵御暗物质能量的侵蚀;三是构建‘暗物质能量适配模块’,避免舰队能量系统被干扰,”林风指向沙盘上的暗域星域,“组建‘暗物质灵脉探索舰队’,核心舰需集成三大技术成果,由暗脉、星云族工程师全程驻舰指导,确保探索安全。”
技术团队随即展开协同研发——暗脉族提取“暗脉本源晶体”,将其融入探测仪的核心部件,赋予探测仪穿透暗物质隐身屏障的能力;星云族优化四元素能量感应模块,通过元素能量与暗物质涟漪的共振,放大探测信号;金属族则用“灵脉合金+暗物质抗性水晶”打造防护装甲,经测试可抵御19.5单位的暗物质能量侵蚀;10天后,三大核心技术全部完成测试:暗物质探测系统的有效距离达600公里,防护装甲的抗性稳定在20.0单位,能量适配模块可将暗物质干扰降至0.01单位以下。
舰队组建完成——“新域号”“暗脉号”“星云号”(星云族主力舰)担任核心探索舰,集成全套暗物质探索技术;“星核号”“时空号”组成“能量支援编队”,负责为探测系统提供持续能量;“绿藤号”“暗影号”“金属号”组成“应急保障编队”,应对设备故障与突发能量冲击;墨影、云曦、光曦、炎烈、冰凝担任技术顾问,形成多文明技术协作小组。
5天后,暗物质灵脉探索舰队从共生空间站启航——沿“银河-暗域临时灵脉通道”行驶,通道内每隔1000公里布设1个“暗物质信号中继器”,确保舰队与总部的通讯畅通;15天后,舰队抵达暗域星域外围,探测仪显示,周边空间的暗物质能量浓度达15.0单位,常规灵脉能量的浓度仅为3.0单位,舰队的能量系统在适配模块的保护下,运行状态稳定。
“突破暗物质云团区”
舰队刚进入暗域星域,“暗脉号”的暗物质探测仪就发出警报:“前方300公里处出现‘暗物质云团’!直径约200公里,内部暗物质能量强度达18.0单位,会干扰探测信号!”墨影立即下令:“‘暗脉号’释放‘暗脉本源能量流’!‘星云号’释放‘四元素共鸣波’,双重作用破除云团的信号干扰!”
暗紫色的暗脉本源能量流如同利剑般刺入暗物质云团,淡蓝、淡红、淡绿、淡白四色共鸣波随后覆盖云团——两种能量交织形成“破隐场”,云团中的暗物质能量隐身屏障被打破,探测仪立即捕捉到云团内部的能量分布:中心区域存在一条淡灰色的“暗物质灵脉支流”,正缓慢向暗域星域深处流动。
“暗物质灵脉支流的流动方向指向暗域星域核心,推测核心区域存在‘暗物质灵脉主脉’,”云曦通过探测数据绘制能量轨迹图,“但前方1000公里处存在‘暗物质能量乱流区’,乱流速度达每秒1000公里,会撕裂常规能量屏障!”
“‘时空号’释放‘时空稳定场’!‘星核号’释放‘星核能量缓冲层’,构建双重防护!”时曦下令,淡蓝色的时空能量在舰队前方形成透明屏障,淡金色的星核能量则在屏障外侧形成缓冲层;当舰队进入乱流区时,暗物质乱流撞击在双重防护上,时空能量减缓乱流速度,星核能量吸收冲击能量,舰队的行驶速度虽降至每秒50公里,但整体状态稳定,未受任何损伤。
“绿藤号”在行驶过程中同步释放“共生能量探测器”——探测器呈淡绿色球形,可随暗物质乱流漂浮,实时传输周边能量数据;数据显示,暗物质能量乱流中夹杂着“灵脉本源粒子”,这种粒子与已知灵脉的本源粒子存在90%的相似度,印证了暗脉古籍中“暗物质为灵脉本源之影”的记载。
当舰队即将驶出乱流区时,探测仪突然捕捉到强烈的能量信号——位于乱流区边缘的“暗物质能量节点”,能量强度达19.0单位,正向外释放暗物质能量波;“‘新域号’启动暗物质探测系统,锁定节点位置!‘暗脉号’释放‘暗脉探测探头’,获取节点详细数据!”林风下令,暗脉探测探头如同暗紫色闪电,精准飞向能量节点,将节点的能量结构、波动频率等数据实时传回舰队。
数据显示,该节点是暗物质灵脉支流的“能量中转站”,内部存在“暗物质晶体”,是暗物质能量的储存载体;节点的能量波动频率虽无法被已知体系识别,但与暗脉本源能量的频率存在微弱共鸣,这为后续能量适配提供了关键线索。
“定位暗物质灵脉主脉”
舰队驶出暗物质乱流区后,进入“暗域核心预备区”——这里的暗物质能量浓度提升至17.0单位,探测仪捕捉到多条暗物质灵脉支流,均向核心区域汇聚;“星云号”的四元素感应模块突然发出强烈共鸣,云曦立即调整模块参数:“探测到主脉的‘能量主峰’!位于核心区域2000公里处,能量强度达19.5单位,是目前探测到的最高值!”
“舰队以‘扇形编队’向能量主峰推进,‘暗脉号’‘星云号’‘新域号’分别位于扇形三个顶点,形成立体探测网,避免遗漏暗物质灵脉分支,”林风部署推进方案,“应急保障编队位于扇形中心,随时准备支援。”
舰队按扇形编队推进,探测系统持续捕捉暗物质灵脉的能量轨迹——暗脉号负责左侧区域,通过暗脉本源能量穿透暗物质云团,发现3条支流;星云号负责右侧区域,利用四元素共鸣波,锁定2条支流;新域号则通过能量适配模块,分析主脉的能量流动规律,绘制出详细的“暗物质灵脉分布图”。
当舰队推进至距离能量主峰1000公里时,探测仪突然显示,主脉周围出现“暗物质能量涡旋”——直径约100公里,内部能量流速达每秒1500公里,会将周边物质吸入涡旋中心;“‘时空号’释放‘时空凝滞波’!减缓涡旋流速!‘暗脉号’释放‘暗脉牵引波’,引导涡旋偏离舰队航线!”墨影大喊。
淡蓝色的时空凝滞波覆盖涡旋,流速从每秒1500公里降至800公里;暗紫色的暗脉牵引波则如同无形的手,将涡旋向左侧偏移50公里,为舰队开辟出安全通道;舰队沿通道继续推进,途中又遭遇2个小型能量涡旋,均通过时空与暗脉能量的协同成功规避。
3天后,舰队终于抵达暗物质灵脉主脉所在区域——一条直径约1000公里的淡灰色能量带贯穿暗域星域核心,表面布满暗物质晶体,能量强度稳定在19.0单位,流动速度达每秒800公里;主脉周围分布着12条支流,如同根系般向周边延伸,形成完整的“暗物质灵脉网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