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石师傅的“土办法”(2/2)
这个方案,完全跳出了常规起重作业的思维,是一个基于丰富实践经验、充分利用现场有限条件、将大型整体吊装分解为多次可控小型操作的——“土办法”。
现场一片寂静。工人们听得似懂非懂,但觉得好像有门。王指挥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眼神闪烁,显然被这个大胆又看似可行的方案打动了,这符合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理念。
但阿廖莎立刻提出了质疑,语气激烈:“No!这太冒险!力的计算是理论上的!实际操作中,拉力不可能完全均匀!基础重心偏移怎么办?锚点松动怎么办?滚木卡住怎么办?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失控!这是拿工人的安全开玩笑!”他坚持认为必须使用标准化的起重设备。
石师傅并没有被专家的质疑吓倒,他迎向阿廖莎的目光,语气依旧平静,却异常坚定:“阿廖莎专家,您说的风险,都存在。但咱不是瞎干。”
他指着自己的草图:“重心,我估算了。锚点,可以用挖坑埋重型钢轨或者混凝土块来解决,深度和强度我可以算。拉力均匀,可以派人专门看着每个倒链的刻度,统一指挥。滚木排密实,就不会卡。咱们老工人,干这个有经验。”他顿了顿,补充道,“比起用那台老吊车硬来,或者干等着,这个法子,风险可控。”
他看向王指挥,又看看林瀚章:“林技术员懂理论,可以帮着算算力,看看方案有没有大毛病。现场指挥,需要个人协调,确保步调一致。”
这一刻,石师傅展现出的不仅是经验,更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技术自信和担当。
林瀚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明白,石师傅的方案是在走钢丝,确实充满了风险,但又不是毫无根据的蛮干,它是中国老工人在极端缺乏设备的条件下,摸索出的智慧结晶。他深吸一口气,站了出来:
“王指挥,阿廖莎专家,我觉得石师傅的方案……有风险,但有可行性。我可以立刻进行简单的力学核算。如果锚点和倒链的安全系数足够,操作过程极度小心,统一号令,或许……可以一试。这确实比盲目用人拉肩扛或者无限期等待要科学。”
他的表态,某种程度上弥合了纯粹经验与纯粹理论之间的裂痕。
阿廖莎看着石师傅那坚定而自信的眼神,又看看林瀚章这个懂理论的年轻技术员也表示了谨慎的支持,再看看王指挥那“不干不行”的坚决态度,他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他沉默了片刻,最终,极其勉强地点了点头:
“好吧……既然你们坚持……但是!必须严格按照计算来!安全措施必须到位!每一步都必须经过检查!否则,我立刻叫停!”
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
王指挥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干!老石,需要什么材料和人,你尽管开口!林技术员,你负责算,盯着安全!小山东,带你的人,听石师傅指挥!”
方案一定,整个现场立刻像一台巨大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石师傅成了临时的总工程师,他用简洁的口令指挥着工人们打锚点、搬运枕木和倒链。小山东带着一群壮小伙,如同听到冲锋号,干劲十足。
林瀚章则找了个背风的角落,拿出笔记本和计算尺,借着冰冷的光线,紧张地开始计算拉力、安全系数、锚桩深度……他的手心因为紧张和寒冷而满是汗水,他知道,他的计算结果,关系到这次冒险的成败,甚至关系到很多人的安全。
一场融合了中国老工人经验、青年技术人员知识和苏联专家谨慎监督的、充满风险的“土办法”实践,在这片寒冷的工地上,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