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分离病苗的决断(2/2)
棚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镊子碰动细沙的“沙沙”声和众人的呼吸声。老李负责清理旧育苗盘,把染病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放进黑陶罐,每放一株就叹口气;老张则给新移的幼苗喷水,细雾像晨露般落在子叶上;小王守着石灰罐,随时调整纱帐的通风口,确保湿度稳定在50%。
当最后一株健康幼苗被移到新盘时,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新育苗盘里的二十九株幼苗排列得整整齐齐,间距均匀的五寸空隙让每株都能充分享受光照和通风,子叶在阳光下泛着新生的嫩绿,与旧盘里蔫黄的病苗形成鲜明对比。
“把这些病苗处理掉。”李杰指着旧盘里的病苗,声音里没有丝毫犹豫,“找两个最深的陶罐,装满后封死,抬到西边的荒沟,挖三尺深的坑埋了,上面再撒半袋草木灰,厚得能盖住罐口。”
“俺去!”小王扛起陶罐就往外跑,粗布裤腿扫过门槛,带起的细沙落在地上,“保证埋得严严实实,连只蚂蚁都爬不出来!”
老李跟在后面,看着陶罐里的病苗,还是忍不住念叨:“这要是在俺老家,总得留着试试,说不定老天爷保佑就活了……”他的烟袋锅耷拉在腰间,烟丝撒了一路。
李杰站在棚门口,望着他们走向荒沟的背影,手里还捏着那把竹镊子。镊尖残留的细沙带着阳光的温度,他突然想起农科院的导师说过:“现代农业不是靠侥幸,是靠数据和决断。该淘汰的必须淘汰,才能保住整体的收益。”系统面板上【感染风险5%】的字样让他稍稍松了口气,提升10%】。
老张正在给新育苗盘的沙面撒干草木灰,细沙飞扬起来,落在他花白的胡子上:“大人,您这招真绝!隔开这么远,就算有病菌,也爬不过去了!”他拍着手上的灰,眼里的敬佩藏不住。
李杰走过去,蹲在新育苗盘旁,指尖在一株幼苗的子叶上轻轻拂过。这株的子叶边缘已经完全转绿,叶脉挺括得像出鞘的剑,“这只是暂时的,真菌孢子能随风飘,还得继续观察,每天早晚各查一次,发现有黄斑的立刻隔离。”他拿起干湿计,指针稳定在55%,“湿度还得再降点,把东边的纱帐再掀开半尺。”
远处的荒沟里,小王和老李正挥着锄头挖坑,泥土翻飞中,黑陶罐被稳稳放进坑底,老李抓起一把草木灰,像撒盐一样厚厚地铺在罐口,嘴里还念叨着:“别怪俺心狠,是为了保住好苗……”草木灰遇潮后发出“滋滋”的轻响,在阳光下升起淡淡的白烟,像给病苗盖上了层厚厚的雪。
纱帐棚里,新移的幼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子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的光。李杰望着这些幼苗,心里清楚,与猝倒病的拉锯战还没结束,但这一步果断的分离,已经为胜利奠定了基础。他的目光越过禁苑的宫墙,望向远处的朝堂方向——将来面对更复杂的权力博弈,或许也需要这样的决断力,该舍的舍,该保的必须拼尽全力保住。
老张递过来一碗凉米汤,粗瓷碗沿还带着豁口:“大人,歇会儿吧,看您这手,抖得像筛糠。”他看着李杰布满血丝的眼睛,心里明白,这看似简单的分离,耗了大人多少心神。
李杰接过碗,仰头喝了一大口,米汤的清甜在舌尖蔓延。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保住这些幼苗,就保住了希望。阳光穿过纱帐,在新育苗盘上织成金色的网,二十九株幼苗在网中挺立,像一个个小小的战士,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