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 > 第74章 工具与人力的难题

第74章 工具与人力的难题(2/2)

目录

“对!不用他的!”村民们齐声应和,声音在旷野里回荡,惊飞了石碾上栖息的麻雀。

李杰的眼眶有些发热,他转身对着众人,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坚定:“既然大家信得过我李杰,咱们就分工干活!”他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出三条线,“郭大爷带一组清淤泥,用石片和木铲,把渠底的烂泥挖到两边;王大哥带二组搬石头,用撬棍和麻绳,把渠里的顽石挪到岸上当料石;剩下的人跟我一组,加固渠壁,用挖出来的干土和石块垒边。”

他指着旁边的竹林:“小王,带几个人去砍竹子,劈成半寸宽的竹片,铺在清理好的渠底,能防止淤泥再次淤积。”这是现代水利工程里的简易防渗法,竹片腐烂后还能当肥料,一举两得。

“俺们也会劈竹片!”几个年轻村民举手喊道,扛着砍刀就往竹林跑,砍刀劈开竹节的“噼啪”声很快传来。

郭老汉的一组率先开工。他教村民们用“之”字形挖掘法,先在渠底挖条浅沟,让水流顺着沟淌,再往两边扩展,这样既能避免踩坏已经清理的部分,又能借助水流软化淤泥。“李大人教的法子就是管用!”他用木铲往沟里送淤泥,动作麻利得不像个老汉,“比俺们以前瞎挖快多了!”

王老五的二组遇到了麻烦。块笆斗大的顽石卡在渠中间,撬棍插进去晃了晃,石头纹丝不动。他的六个儿子轮流上阵,累得满头大汗,石头还是稳如泰山。

“让俺来。”李杰走过去,蹲下观察石头的受力点。他让村民们在石头另一侧垫上块平整的石板当支点,再用两根撬棍呈“八”字形插入,喊着号子一起用力。“一——二——三!”随着众人的喊声,撬棍渐渐下沉,石头终于“轰隆”一声翻倒在渠岸,激起的泥点溅了众人一身。

“好!李大人这法子神了!”王老五拍着大腿直乐,“比俺们蛮干省劲十倍!”

加固渠壁的一组也有新招。李杰让他们把挖出来的干土和碎石头分层夯实,每层土铺五寸厚,用木夯砸实后再铺一层石块,最后用竹片固定。“这样渠岸就不会塌了,”他用脚踩着新垒的渠壁,“就算下暴雨也能扛住。”

日头爬到头顶时,二柱子提着口铁锅跑来,锅里的水冒着热气,混着股淡淡的薄荷香——是他娘特意加的,说是能解暑。村民们轮流喝着水,用粗布擦汗,没人喊累,连最小的孩子都在帮忙捡拾渠边的碎石头。

“你看这水!流得更快了!”郭老汉突然指着渠底喊。清理出的渠道里,水流已经汇成筷子粗的细线,顺着竹片铺就的凹槽往前淌,在转弯处激起小小的漩涡,比早晨快了足足一倍。

李杰蹲下身,看着水流冲刷着竹片,竹缝里的淤泥被渐渐带走,露出干净的石底。他想起司农寺那扇紧闭的大门,想起赵德全傲慢的嘴脸,突然觉得那些刁难都变得可笑。官僚的阻挠挡不住民心,就像渠底的顽石挡不住水流,只要方向对了,再大的困难也能被一点点瓦解。

午后的雷声从远方传来,乌云渐渐遮住了日头。村民们非但没停工,反而加快了速度。“要下雨了!得赶在雨前多清些淤泥!”郭老汉的声音里带着兴奋,雨水能软化渠底的硬泥,还能让山涧的水更大,正是疏通渠道的好时机。

雨点落下来时,渠里的水流已经有手指粗了。冰凉的雨水混着汗水,顺着每个人的脸颊往下淌,却没人躲躲闪闪。王老五的儿子们光着膀子,用撬棍撬动最后一块大石头,雨水在他们黝黑的脊梁上汇成小溪,滴进渠里,与山涧的水融为一体。

李杰站在渠岸,看着忙碌的人群。雨幕中的石碾泛着暗绿,新垒的渠壁在雨中渐渐坚固,水流在竹片上欢快地跳跃,像条奔向希望的银带。他知道,这场雨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土地,更滋润了每个人的心田——那是被信任和互助填满的甘甜。

暮色降临时,雨停了。夕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给渠水镀上了层金红。清理出的渠道已经通了近半,水流涨到了手腕粗,顺着渠壁欢快地往前淌,在靠近水磨的地方积成浅浅的水潭。

“今天就到这儿。”李杰拦住还想继续干的村民,“大家都累了,回去休息,明天再接着干。”他让小王清点剩下的口粮,分出一半给村民们,“这点粗粮不成敬意,带回家给孩子们吃。”

“大人这是干啥!”郭老汉连忙推辞,“俺们来帮忙不是为了粮食!”

“拿着。”李杰把粮袋塞进他手里,“这不是工钱,是心意。明天还要劳烦大家,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干活?”他看着众人黝黑的脸上淳朴的笑容,突然明白农科院墙上那句“农业的根本在人”的真正含义——再好的技术,再先进的工具,都比不上人心的力量。

村民们扛着工具离开时,天边挂起了道彩虹,一端连着水磨,一端指向禁苑的方向。李杰站在渠边,看着水流在暮色里泛着粼粼的光,心里清楚,工具和人力的难题已经解决,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东宫不会善罢甘休,长孙无忌的眼线也一定在暗处窥探,这场与干旱的较量,终将演变成权力的博弈。

但他不怕。因为他身后,站着的不仅是几个狱卒,更是一群愿意用双手创造希望的百姓。就像这道从废弃水磨流淌出的水流,虽然细小,却终将汇聚成河,冲破一切阻碍,滋养出属于大唐的,生机勃勃的未来。

夜色渐浓,渠水的“哗哗”声在寂静的旷野里格外清晰。李杰点燃火把,沿着渠道巡视,火光在水面上跳动,映出他坚定的身影。明天,当第一缕晨光升起时,这里将再次响起锄头与石头的碰撞声,那是希望的声音,也是民心的声音。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