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双线并举,诡谲云波(2/2)
杜丰的雷厉风行和卓有成效,如同一面耀眼的镜子,照出了某些人的无能与尴尬。崔圆在最初的妥协后,看着杜丰迅速掌控局面,影响力与日俱增,心中那股不甘与忌惮再次滋生。他虽未公开阻挠,但暗中授意麾下,在粮草调拨、民夫征发、驿道使用等方面,开始设置一些不痛不痒却颇为耗时的障碍,试图延缓杜丰的步伐,并收集其“擅权”、“靡费”的“罪证”。
而“行在”的李侍郎,则更加阴险。他眼见杜丰声望日隆,恐其彻底倒向灵武,或自成一股势力,便暗中联络蜀中一些对杜丰不满的保守官员和世家,散布流言,称杜丰“借北伐之名,行聚敛之实”,“以工代赈,实为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甚至有人开始弹劾杜丰“年少轻狂,不堪重任”,请求朝廷(无论是灵武还是“行在”)将其调离。
这些暗箭,虽然暂时无法对杜丰造成实质性伤害,却如同蚊蚋般烦扰,消耗着他的精力,也提醒着他,蜀中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敌人同样需要警惕。
这一日,杜丰正在转运大营处理一批被刻意拖延拨付的箭杆,柳明澜冒着细雨,亲自骑马从城中赶来。
“杜郎,”她屏退左右,脸上带着一丝忧色,“江南传来消息,永王李璘在江陵动作越来越大,已公然截留江淮赋税,招募流亡,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家父来信,言江南局势诡谲,让我提醒你,蜀中虽暂稳,然天下大势波谲云诡,需早做打算,尤其要提防……来自东面的威胁。”
杜丰心中一凛。永王李璘!这是安史之乱中另一股重要的割据势力,其动向直接影响江南财赋重地,更可能牵制朝廷(无论是哪个朝廷)的精力。他原本的历史知识告诉他,永王之乱虽最终被平定,但其过程同样消耗了大唐宝贵的元气。
“多谢伯父提醒,也辛苦你了,明澜。”杜丰握住她微凉的手,感受到她传递过来的支持与担忧,“东面的威胁,我记下了。眼下,我们必须先稳住北方。蜀中内部这些魑魅魍魉,翻不起大浪。只要太原能守住,我们便有了更大的转圜余地。”
他看向北方阴沉的天空,目光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看到了那支在官道上蜿蜒北行的明线队伍,也看到了那几支在隐秘小道上疾行的暗线商队,更看到了凌素雪和张顺他们,正在敌占区如履薄冰地铺设着信息的通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如今栈道已修,只待陈仓之兵能否如期而至了。”他低声自语,随即对柳明澜道,“明澜,柳家在江南的根基不能乱,还需伯父尽力周旋。另外,我们之前所议的,‘蜀江纸’的推广和改良,不能因战事而停顿。此物未来,或比刀剑更有力量。”
柳明澜重重点头:“我明白。造纸作坊已初步扩建,新一批的纸张韧性更好,正在尝试漂白工艺。假以时日,必能大成。”
送走柳明澜,杜丰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将江南的变局和蜀中的暗箭暂时压在心底。当前最重要的,仍是北方。他转身走向喧闹的转运大营,那里,承载着太原希望的明线队伍,即将启程。
而在他看不到的远方,凌素雪的小队,刚刚利用官方勘合,顺利通过了一处原本盘查严密的叛军控制区边缘的关卡,正将一份关于史思明主力最新动向的密报,用驯养的信鸽,发往成都。
双线并举,诡谲云波。希望与危机,如同交织的绳索,牵引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杜丰站在命运的岔路口,倾其所有,掷下了关乎未来的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