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暗流惊涛,星火映长安(2/2)
通过观察叛军调动、偷听兵卒闲聊、以及冒险接触少数尚有忠唐之心的旧吏和市井豪杰,凌素雪初步摸清了一些情况:安庆绪虽占据长安,但威望不足,其麾下将领各怀鬼胎,对远在范阳、势大的史思明既依赖又忌惮。史思明西进的消息也已传入长安,引发了安庆绪集团内部的恐慌与争论——是全力配合史思明,还是担心其鸠占鹊巢?
这一日,凌素雪亲自出马,伪装成一名落魄的官宦家眷,前往约定地点与一名暗中表示愿意提供消息的旧唐低阶武官接触。然而,就在她即将抵达目的地时,敏锐的直觉让她察觉到一丝不对劲——周围的摊贩过于安静,巷口多了几个看似无所事事、眼神却异常锐利的汉子。
“有埋伏!”凌素雪心中警铃大作,立刻放弃接触,转身汇入人流,步伐看似不变,速度却骤然加快。
身后,那几个汉子对视一眼,立刻尾随而上,并且有人吹响了尖利的哨音!
“暴露了!”凌素雪心沉了下去。她不知道是接触对象出了问题,还是自己一行人的行踪早已被叛军的密探盯上。此刻不容多想,她身形如电,瞬间拐入一条狭窄的岔巷,利用对地形的快速记忆,试图甩掉追兵。
然而,叛军显然布下了天罗地网。更多的兵卒从四面八方涌来,堵住了巷口。凌素雪被围在了一条死胡同里!
她背靠冰冷的墙壁,面纱下的眼神冰寒刺骨,手已悄然按上了藏在袖中的短刃。看来,今日难免一场血战。只是,刚刚点燃的“星火”,难道就要在此熄灭?
就在叛军狞笑着逼近的瞬间,凌素雪眼角余光瞥见侧上方一处破败的阁楼窗户似乎动了一下。紧接着,几块瓦片毫无征兆地落下,精准地砸在冲在最前面的两个叛军头上,引起一阵混乱。
“这边!”一个压得极低的声音从身后墙头传来。凌素雪不及细想,足尖一点,身形如燕子般轻灵掠起,单手在墙头一搭,翻身而过。墙那边,一个穿着普通百姓衣服、看不清面容的身影对她快速打了个手势,随即消失在错综复杂的民居之中。
凌素雪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沿着那人指示的方向疾驰,借助复杂的地形,终于甩掉了身后的追兵。
回到怀远坊的秘密据点,凌素雪心绪难平。那个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的人是谁?是巧合,还是……这长安城中,除了他们,还有另一股隐藏的抵抗力量?
她摊开一张简陋的长安坊图,在怀远坊的位置画上了一个重重的记号,旁边标注了“遇伏”与“神秘人相助”。长安的水,比想象中更深,更浑。这次惊险的遭遇,虽然损失了一名潜在的眼线,却也让她意识到,在这座沦陷的帝都,并非全是绝望。星火虽微,但或许,并非独行。
蜀中节度使府,夜
杜丰几乎同时收到了三方面的消息:柳明澜关于赏珍会成功举办及挫败刁难的详细汇报;苏瑾解读出的灵武诏书中隐含的深意;以及凌素雪通过紧急渠道传回的、关于长安遇险及被神秘人所救的简讯。
他站在舆图前,目光在成都、灵武、长安三地之间逡巡。内部暗斗,朝廷猜忌,敌后险情……压力从四面八方而来。
但他脸上却不见颓色,反而露出一丝冷峻的笑意。
“崔圆按捺不住了,朝廷想捆住我的手脚,长安……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低声自语,“也好,水浑了,才好摸鱼。”
他转身,对肃立一旁的苏瑾道:“回复灵武,臣杜丰领旨谢恩,必竭尽蜀中之力,保障军需,稳固后方。同时,答应朝廷的粮秣,按期分批起运,但第一批数量可酌情减少,言明后续正在加紧筹措。”
“另外,”他眼中寒光一闪,“通知‘察事司’,对崔圆及其党羽的监控,可以适当‘打草惊蛇’一下,让他们知道,我们一直在看着。但要把握好分寸,逼他动,但不能逼他狗急跳墙。”
“至于长安……”杜丰看向北方,眼神中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决断,“回复凌司使,暂停一切高风险接触,以潜伏隐匿、发展底层眼线为主。重点查清那个‘神秘人’的来历。告诉她,安全第一,‘星火’保存,方有燎原之日。”
杜丰立于这惊涛骇浪的中央,如砥柱般承受着各方压力,并以更深的谋略与更强的决心,应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前路艰险,但他步伐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