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尸忆破案局 > 第96章 全球猎影与最后的拼图

第96章 全球猎影与最后的拼图(1/2)

目录

“会计”埃琳娜·沃尔科娃身份的确认,将“猎焰”行动的战场从滨海市、从国内,瞬间扩展到了全球。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涉及复杂的国际司法协作、情报共享和跨境追踪。

在最高层面的协调下,一个由多国执法和情报机构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秘密成立,代号“织网”(Weaver),专注于追捕埃琳娜·沃尔科娃及其控制的资金网络。李振作为“猎焰”专案组的前线指挥,也加入了“织网”小组的协调机制,确保信息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对徐江的审讯策略进行了调整。既然强攻不下,便采取了“围而不歼,静待其变”的策略。审讯专家不再急于逼问“导师”的身份,而是转而与徐江进行一种看似漫无边际的、涉及技术哲学、系统论和未来学的“学术探讨”,试图从其思维模式和关注焦点中,间接勾勒出“导师”可能具备的知识背景和思想源头。

江雨的研究室则承担起了“数据分析中枢”的角色。他们需要将“猎焰”组掌握的国内线索、“织网”小组传回的国际情报、以及对徐江审讯中获取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交叉验证和深度挖掘,试图找到那根能将所有线索串联起来的金线。

工作量大得惊人。研究室的成员们几乎以实验室为家,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资金流向图和知识关联图。林薇和她的团队负责梳理埃琳娜·沃尔科娃的学术论文、公开演讲和社交网络痕迹,试图构建其心理画像和行为预测模型。

“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管理者,”林薇在一次内部讨论中指出,“她的论文显示,她对‘系统性风险’和‘临界点理论’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她可能将金融系统本身就视为一个需要被‘优化’甚至‘重置’的复杂病态系统。为‘导师’集团管理资金,对她而言,或许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组织运行,更可能是一场……针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压力测试’。”

这个分析让所有人不寒而栗。如果“导师”集团的终极目标涉及对全球性系统的颠覆,那么其危害将难以估量。

就在“织网”行动在全球范围内紧锣密鼓地进行时,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负责监控徐江与其可能的社会关系的一名侦查员报告,徐江在入狱前,曾以其母亲的名义,在城北一家需要会员推荐制的私人图书馆办理过借阅证。该图书馆以其收藏大量冷门学术着作和提供静谧阅读环境而闻名。

侦查员对该图书馆进行了秘密调查。在调阅徐江的借阅记录时,发现他几乎借阅过馆内所有关于“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系统”以及……“诺斯替主义”(一种强调通过特殊知识获得救赎的古老宗教哲学)的书籍。而借阅记录显示,在同一时间段,还有另一个人,也频繁借阅这些高度重合的书籍,尤其是诺斯替主义的相关文献。

这个人的登记名字是杨逸明,使用的是一名已故哲学教授的推荐信(后经核实为伪造)。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回忆,杨逸明是一位气质儒雅、谈吐不凡的中年男性,但行踪不定,每次都是独自前来,沉浸在书籍中,很少与人交流。

“杨逸明……”江雨看着这个名字,以及图书馆监控捕捉到的模糊侧影,一种强烈的直觉告诉她,这个人极其重要。她立刻请求技侦部门,利用最新的人像比对技术,在全国人口数据库和国际出入境记录中进行排查。

结果令人失望。没有找到完全匹配“杨逸明”身份信息的人。这显然是一个化名。

但技侦人员没有放弃,他们对监控画面中“杨逸明”的步态、体型、以及偶尔露出的手部特征进行了更精细的分析和建模。同时,江雨让研究室调取了徐江存储阵列中所有与“导师”的通讯记录,仔细分析其语言习惯、用词偏好和逻辑结构。

一天深夜,林薇在对比一份“导师”早期的指令文件(关于组织架构原则)和一份已公开的、某国际知名战略咨询公司内部培训材料的用词频率时,发现了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性!那份培训材料的撰写者,正是该咨询公司前合伙人,一位华裔精英——宋怀瑾!

宋怀瑾,男,52岁,拥有顶尖名校的经济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曾服务于多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以其深刻的战略洞察和跨文化背景着称。但在五年前,他因个人原因(对外宣称是健康问题)突然从所有公众视野中消失,此后便音讯全无。

调查发现,宋怀瑾的早年照片和体型特征,与图书馆监控中的“杨逸明”相似度极高!更重要的是,其知识背景(经济学、哲学、复杂系统)、职业生涯(擅长战略架构和资源整合)、以及消失的时间点,都与“导师”的画像完美契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