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尸忆破案局 > 第104章 错位的回响

第104章 错位的回响(1/2)

目录

赵楠“血素描”案带来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滨海市警方面对的压力并未减轻。就在该案进入司法程序后不久,一起新的、同样透着古怪气息的案件,再次摆在了李振的案头。

这次报案的,是市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着名的音乐家苏念安。他报案称,乐团近期排练一首名为《深渊回响》的现代派交响乐时,连续发生了诡异事件。

“不是意外,绝对不是!”苏指挥在刑侦支队接待室里,脸色苍白,手指神经质地绞在一起,“第一次,是定音鼓的鼓皮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破裂,声音响得吓人,打断了排练。我们检查了鼓,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就是……自然破裂,但时机太巧了。”

“第二次,”他咽了口唾沫,眼中带着恐惧,“是在排练到第三乐章,那段极其压抑、充满不和谐音的段落时,第一小提琴手林悦的琴弦突然全部崩断!琴弓都差点脱手!更诡异的是,她事后告诉我们,在琴弦崩断前的一瞬间,她好像……听到了一声极其细微的、像是从极远处传来的……叹息声。”

“然后是昨天,”苏指挥的声音颤抖起来,“轮到第二小提琴手陈默(与之前案件无关,同名)。他的琴弓……在演奏一个需要强力顿弓的乐句时,弓杆毫无征兆地从中断裂!飞出的木屑甚至划伤了他的脸颊!而他……他也说听到了那声叹息!”

一连串针对乐团乐手的“意外”,都发生在排练同一首高难度、情绪压抑的现代派乐曲时,并且伴随着神秘的“叹息声”,这立刻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

“《深渊回响》……”李振看着苏指挥带来的乐谱复印件,那密密麻麻的音符和复杂的表情符号,对他而言如同天书,“这首曲子有什么特别吗?”

“这是一首……很有争议的曲子。”苏指挥解释道,“是已故作曲家顾怀民的遗作。顾怀民生前才华横溢但性格孤僻,据说这首曲子融入了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对死亡和虚无的某种……极端体验。曲风黑暗、挣扎,演奏难度极大,对乐手的精神消耗也很重。我们这次是受国际音乐节委托,准备首次公开演出全本。”

已故作曲家的遗作,充满负面情绪的乐曲,针对乐手的连环“意外”,神秘的叹息声……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案件蒙上了一层超自然的阴影。

李振不敢怠慢,一方面安排侦查员对交响乐团内部人员进行初步排查,寻找可能的动机(如嫉妒、竞争、对曲子本身的反感等);另一方面,他再次想到了江雨和研究室。这种涉及特定艺术形式、心理暗示和潜在仪式感的案件,正是他们擅长分析的领域。

江雨在接到李振的通报和相关材料后,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让研究室精通音乐理疗和艺术心理学的成员牵头,成立了一个临时项目组。

他们首先仔细研究了《深渊回响》的乐谱。即使不懂音乐,也能从那些密集的不和谐和弦、突然的强弱转换和标注的“绝望地”、“挣扎地”等表情术语中,感受到一股沉重而压抑的力量。

“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看,长时间沉浸在这种高度负面的音乐情绪中,确实可能对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微妙影响,比如增加焦虑、降低判断力,甚至引发轻微的幻觉。”项目组的音乐心理学专家分析道,“但导致乐器精准损坏和听到特定声音,这超出了单纯心理影响的范围。”

“关键是那声‘叹息’。”林薇指出,“三名乐手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都声称听到了相似的叹息声。这排除了个人幻听的可能。要么是有人故意制造了这个声音,要么……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现象。”

江雨要求查看排练厅的平面图、设备清单和监控录像。排练厅是乐团专用的,隔音效果很好,内部有多个监控摄像头,但主要覆盖观众席和指挥台,乐手区域存在一些盲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