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尸忆破案局 > 第112章 过去的幽灵

第112章 过去的幽灵(1/2)

目录

“镜中杀人”案的侦破,展现了凶手利用环境与心理的极致狡猾,但也证明了在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面前,再精妙的伪装也会露出破绽。然而,没等滨海警方稍作喘息,一桩尘封多年的旧案,如同幽灵般悄然浮现,带来了新的、更加令人心悸的挑战。

事情的起因,是档案室一次例行的电子化数据迁移。在扫描一批二十多年前的未结悬案卷宗时,一份泛黄的笔录引起了管理员的注意。那是关于一起代号“夜莺”的连环失踪案。五名年轻女性在短短三个月内相继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案件轰动一时,但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最终成了悬案。

引起管理员注意的,是其中一名失踪者林晓月的男友,赵建国的询问笔录。笔录里,赵建国提到林晓月失踪前曾说过,感觉被人跟踪,并提到跟踪者“身上有股淡淡的消毒水味”。这个细节在当时的海量信息中并未被特别重视。

而就在最近,西区派出所处理的一起普通纠纷中,记录了一名男子身上有“浓重消毒水味”,引起在场警员不适。该男子的登记姓名,正是赵建国!

一个二十多年前悬案的相关人员,如今再次以带有相同特征的方式进入警方视野,这绝不可能仅仅是巧合!

李振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刻调取了“夜莺”案的全部卷宗,以及近期涉及赵建国的纠纷记录。赵建国如今是一名社区医院的勤杂工,工作内容确实包括清洁和消毒。他性格孤僻,几乎没有社交,与当年那个悲痛欲绝的男友形象相去甚远。

“二十多年了……”李振摩挲着泛黄的卷宗纸张,眉头紧锁,“如果他是凶手,为什么沉寂这么久?如果不是,为什么偏偏是他,两次与‘消毒水’这个特征联系在一起?”

江雨在研究室仔细翻阅了“夜莺”案的电子档案。五名失踪者彼此并不相识,生活轨迹也无明显交集,唯一的共同点是年龄相仿(20-25岁),外貌清秀,且都在夜间独自行走时失踪。当年的侦查方向主要集中在流窜作案和熟人作案,但都因缺乏证据而中断。

“消毒水味……”江雨沉吟着,“这在当时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描述,但现在看来,或许是一个关键指向。凶手可能从事与医疗、清洁、或者实验室相关的工作,这能解释其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处理痕迹),以及选择目标的一定随机性。”

她建议李振,一方面对赵建国进行秘密调查和监控,寻找其与当年其他失踪者可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联系;另一方面,重新审视当年所有的物证(虽然很少),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再次检验,看能否发现当年忽略的线索。

对赵建国的秘密调查很快有了发现。侦查员发现,赵建国除了在社区医院工作,每周还会固定去城郊的旧货市场,在一个固定的摊位停留很久,似乎对某些旧物特别感兴趣。而那个旧货市场所在的区域,在二十多年前,恰好是其中两名失踪者最后出现地点的大致范围!

同时,技术部门对当年仅存的、从最后一名失踪者失踪地点附近提取到的几枚模糊脚印石膏模型,进行了高精度3D扫描和重新分析。通过先进的算法比对,虽然无法直接认定,但其磨损特征与赵建国如今所穿工鞋的磨损模式,存在较高的相似度!

嫌疑,如同阴云般向赵建国聚拢。

然而,这些都是间接证据,无法直接证明他就是“夜莺”案的凶手。更何况,案件过去了二十多年,即便找到证据,也面临着追诉时效等法律难题。更重要的是,赵建国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他真是凶手,为何在犯下五起案件后突然收手,隐匿二十多年?

李振决定,正面接触赵建国,进行试探性询问。

在社区医院的一间小会议室里,赵建国面对李振和另一位老刑警,显得十分拘谨,甚至有些惶恐。他承认自己身上常有消毒水味,是因为工作原因。对于二十多年前林晓月的失踪,他依旧表现出悲伤,但言辞闪烁,似乎不愿多提。

“赵师傅,”李振看似随意地问道,“听说你常去城西那个旧货市场?那边好像离你上班的地方挺远的。”

赵建国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硬了一下,眼神闪过一丝慌乱:“啊……是,偶尔去,淘换点老物件。”

“哦?对什么老物件特别感兴趣?”李振追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