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明末龙旗 > 第149章 人才储备初成,各司其职

第149章 人才储备初成,各司其职(2/2)

目录

巡逻的第三天,他们就在一片海滩上发现了倭寇的踪迹——约有五十名倭寇,正准备上岸抢劫附近的渔村。李定国立刻召集刘文秀,商议对策:“倭寇人数虽少,但个个凶悍,咱们不能硬冲。我带五十人从左侧绕到倭寇后方,你带五十人在正面牵制,等我发出信号,咱们再前后夹击。”

刘文秀点头同意:“好!你放心,正面我一定能拖住他们,不让他们上岸。”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刘文秀带领五十人,在海滩上列好枪阵,对着倭寇大喊:“此乃大明领土,尔等倭寇,速速退去!否则,休怪我们不客气!”

倭寇见状,不仅没有退去,反而举着刀,嗷嗷叫着冲了过来。刘文秀一声令下:“开枪!”

五十支燧发枪同时响起,冲在最前面的几名倭寇应声倒地。倭寇吓得停下脚步,不敢再贸然冲锋。

就在这时,李定国带领的五十人从倭寇后方杀了过来,大喊:“杀!”

倭寇腹背受敌,阵形大乱。李定国手持长枪,率先冲入敌阵,一枪挑倒一名倭寇头目。刘文秀也带领士兵们发起冲锋,与倭寇展开近身搏斗。

士兵们在李定国与刘文秀的带领下,个个奋勇杀敌,不到半个时辰,就将五十名倭寇全部歼灭,还缴获了一批武器与物资。

消息传回登州卫,王巢大喜过望,立刻下令表彰李定国与刘文秀:“李定国、刘文秀临危不乱,战术得当,带领士兵歼灭倭寇,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特赏白银两百两,晋升为副千户!”

李定国与刘文秀接到表彰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刻苦地训练士兵。他们知道,这只是他们带兵生涯的开始,今后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还有更多的百姓需要他们守护。

与此同时,其他讲武堂毕业的学员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学员带领士兵驻守在沿海的炮台,日夜警惕着倭寇的袭扰;有的学员带领士兵在各州县巡逻,维护地方治安;还有的学员被派到军田,协助农师指导士兵耕种,保证军粮的供应。

登莱的官员们也明显感觉到,自从这些学员走上岗位后,登莱的各项工作都变得更加顺畅了。以前,官府的文书常常积压,账目也混乱不清,现在有了学堂毕业的学员担任文书、会计,文书处理速度快了,账目也理清了;以前,军工坊的技术记录常常不完整,导致武器生产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有了学员负责记录技术参数,武器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都提高了;以前,军队的基层军官大多缺乏正规训练,带兵能力不足,现在有了讲武堂毕业的学员担任基层军官,军队的战斗力明显提升了。

七月中旬,王巢在府衙召开了一次官员会议,总结上半年的工作。会上,各州县的官员纷纷汇报了学员们在岗位上的表现,言语中满是赞赏。莱阳县令说道:“学堂毕业的学员不仅识字算数,还很勤奋好学,帮县衙解决了不少难题。现在咱们莱阳县的文书处理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一倍还多!”

军工坊的总工匠陈铁也说道:“讲武堂的学员加入军队后,军队的武器使用和维护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以前,士兵们常常因为不会维护燧发枪,导致枪在战斗中卡壳,现在有了学员指导,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了。”

王巢听着官员们的汇报,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登莱的人才储备已经初步形成,这些学员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不同的岗位上生根发芽,为登莱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只是一个开始,”王巢对官员们说,“今后,咱们要继续扩大学堂和讲武堂的规模,培养更多的人才。只有人才多了,登莱才能发展得更快,才能在今后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官员们纷纷点头赞同。他们都知道,王巢所说的“挑战”,不仅包括倭寇的袭扰,还有来自后金的威胁。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壮大登莱的实力,才能守护好这片土地,守护好这里的百姓。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登莱的大地上。学堂里,新一批的学员正在认真地读书、算数;讲武堂里,新一批的学员正在刻苦地训练、演练战术;官府里,刚毕业的学员正在忙碌地处理文书、核对账目;军工坊里,学员们正在仔细地记录技术参数、协助工匠生产武器;军营里,李定国与刘文秀正在带领士兵们进行夜间训练,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这一切,都在诉说着登莱的变化,诉说着人才带来的希望。王巢站在府衙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景象,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继续坚持培养人才,让更多的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登莱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幸福,而他所追求的“国泰民安”,也终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夜风渐起,吹过学堂,带来了学员们朗朗的读书声;吹过讲武堂,带来了士兵们整齐的呐喊声;吹过官府,带来了文书们沙沙的书写声;吹过军工坊,带来了工匠们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吹过军营,带来了士兵们坚定的脚步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属于登莱的“奋进之歌”,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