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明末龙旗 > 第234章 蒸汽机床应用扩展,惠及民生

第234章 蒸汽机床应用扩展,惠及民生(2/2)

目录

“五十文一个时辰,不算贵啊!”李记铁铺的李铁匠算了笔账,他家主要做农具零件,之前手工打一把犁铧要两个时辰,用蒸汽机床一个时辰能打三把,就算租机床,一天用四个时辰,花两百文,可多赚的银子比租赁费多三倍,“俺要租!先租一个月!”

开榨油坊的赵掌柜也凑过来:“俺要租大型的,俺那榨油机的齿轮,手工做太费劲,有了机床,俺的榨油量能翻番!”

不到一天,四台富余的蒸汽机床就被租了出去——恒顺织坊续租了中型机床,登莱造船厂租了大型机床,李记铁铺和赵记榨油坊各租了一台。军工坊还特意造了四辆专用拖车,将机床稳稳地送到各作坊,技工们也跟着驻场,手把手教作坊工人操作。

李记铁铺的李铁匠,之前一天能做二十把犁铧,租了蒸汽机床后,一天能做六十把,不仅供应登莱本地的农户,还卖到了兖州府。一个月下来,李铁匠赚的银子比之前多了两倍,不仅还清了之前欠的债,还雇了两个学徒。他特意给军工坊送了两筐新打的犁铧:“周工头,这是俺的一点心意!要不是租了机床,俺这铁铺也活不下去了。”

赵记榨油坊的赵掌柜,用蒸汽机床加工了新的榨油机齿轮,榨油效率提升了一倍,之前一天榨两百斤花生,现在能榨四百斤,榨出来的花生油又香又纯,成了登莱市集上的抢手货。赵掌柜还开发了芝麻油、菜籽油,生意越做越大,又租了一台中型机床,专门加工油坊的配件。

到了十月底,一个月的租赁期结束,军工坊算了算账,光是租赁费就收了三百二十两白银,再加上之前的军工订单收入,这个月的财政收入比上个月增加了两成。沈文拿着账本,去书房汇报:“将军,租赁制度太管用了!现在还有十多家作坊等着租机床,咱们是不是该多造几台蒸汽机床?”

王巢看着账本,笑着说:“当然要造!周磊,军工坊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扩大蒸汽机床的产能,争取下个月再造出六台,其中四台用于租赁,两台留给军工坊备用。另外,咱们可以在青州、济南也设个‘蒸汽技术租赁点’,把技术推广到全省去。”

周磊连忙应道:“将军放心,俺这就让军工坊加派人手,赶造新的机床。对了,将军,之前有作坊主反映,想自己买蒸汽机床,您看要不要开放售卖?”

王巢想了想,摇了摇头:“暂时不开放售卖。蒸汽技术是咱们山东的核心技术,要是卖给作坊主,万一技术泄露给后金或流寇,就麻烦了。租赁的话,咱们能控制机床的使用,还能派技工看管,更安全。等以后技术更成熟了,再考虑售卖的事。”

沈文也赞同:“将军考虑得周全。现在咱们派去各作坊的技工,不仅能指导操作,还能留意作坊的动向,要是有可疑人员想打探机床技术,也能及时上报情报局,一举两得。”

十一月初,军工坊新造的六台蒸汽机床如期完工。消息一传开,青州的“同福织坊”、济南的“兴顺造船厂”都赶了过来,想租机床。王巢趁机在青州、济南各设了一个租赁点,各放两台机床,派军工坊的技工驻场。

青州同福织坊的陈掌柜,租了中型机床后,加工织机零件的效率提升了两倍,织出来的棉布不仅供应青州,还通过运河卖到了河南,生意越做越大。他特意给王巢写了封信,说:“将军的蒸汽技术,真是救了俺们这些小作坊!现在青州的织坊都盼着能租到机床,要是有富余的,还请将军多往青州调几台。”

济南兴顺造船厂的孙掌柜,租了大型机床后,造船周期从三个月缩短到了两个月,接了不少从运河来的商船订单,还雇了三十多个工人,带动了济南的就业。孙掌柜在给济南知府的信里说:“蒸汽机床不仅让俺们造船厂赚了钱,还让不少百姓有了活干,真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到了年底,农政司统计财政收入时,蒸汽机床租赁费已经成了除田赋、商税外的第三大收入来源,半年时间共收了两千一百两白银。这些银子一部分用于农政司的种子改良,一部分投入军工坊,扩大蒸汽机床的产能,还有一部分用于修缮登莱的官道,方便物资运输。

这天,王巢带着沈文、周磊,去恒顺织坊视察。织坊里的蒸汽机床还在“咔嗒咔嗒”运转,李铁匠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床,加工新的织机零件;织工们坐在织机前,飞快地织着棉布,空气中弥漫着棉花的清香。张掌柜陪着王巢参观,笑着说:“将军,今年俺这织坊的利润比去年多了三倍,还雇了五十多个织工,都是之前逃荒回来的百姓。”

王巢看着忙碌的工人,心里很是欣慰:“张掌柜,这就是技术的力量——不仅能让作坊赚钱,还能让百姓有活干,有饭吃。明年咱们还要造更多的蒸汽机床,推广到榨油、磨面、冶铁等更多行业,让山东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离开恒顺织坊,王巢又去了登莱造船厂。造船厂的船台上,一艘新的五百石商船正在建造,工人们用蒸汽机床加工的锚链、船钉,正被有条不紊地安装到船上。刘掌柜指着船台说:“将军,这船要是按之前的速度,得三个月才能完工,现在两个月就能下水了。等开春,俺还想造一艘能跑远洋的海船,去江南、福建做生意。”

王巢点点头:“好!有想法就大胆去做。军工坊会给你们提供最好的技术支持,只要你们好好干,登莱的造船业一定能成为大明最好的。”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登莱港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王巢站在码头,看着远处的水师战船和往来的商船,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蒸汽机床的推广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要将蒸汽技术用到更多地方,比如修铁路、造蒸汽机车,让山东成为大明最富裕、最强大的省份,为大明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到府邸,王巢让沈文拟了一份《蒸汽技术推广三年规划》,计划在三年内,将蒸汽机床推广到山东的所有州府,覆盖织坊、造船厂、榨油坊、冶铁坊等十多个行业,建造五十台蒸汽机床,设立十个租赁点,让蒸汽技术成为山东发展的“引擎”。

夜深了,书房里的灯还亮着。王巢看着桌上的规划,手指轻轻拂过“蒸汽技术”四个字,心里默念:大明的复兴,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而山东,将是这场进步的起点。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大明的土地上,会到处都是蒸汽机床的轰鸣声,百姓们会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再也不用怕后金的入侵,不用怕流寇的骚扰。

窗外的风,带着冬天的寒意,却吹不散王巢心中的暖意。他知道,前路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有百姓的支持,有身边人的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蒸汽机床的轰鸣声,不仅是技术的声音,更是大明复兴的希望之声。#第234章:蒸汽机床应用扩展,惠及民生

崇祯十四年九月,登莱港的晨雾还未散尽,恒顺织坊的后院已飘起了棉絮。张掌柜背着手在棉堆前踱步,眉头拧成了死结——前两个月收的六百万斤棉花堆得像小山,可织机的锭子却总拖后腿。手工打造的铁锭子精度差,转不了三天就磨得打滑,一台织机一天顶多织两匹布,照这速度,南直隶的订单怕是要逾期。

“掌柜的,李铁匠又来送锭子了,这次还是歪的!”学徒小跑着来报。张掌柜接过锭子,指尖摩挲着粗糙的铁面,气不打一处来:“这手艺咋跟军工坊比?上次见周磊工头拿的机床零件,光滑得能照见人,咱要是有这本事,何愁产量上不去?”

这话没说两天,军工坊的周磊竟主动找上门来。他身后跟着两个技工,推着一台半人高的黑铁机器,烟囱里还飘着细白的蒸汽。“张掌柜,将军说你这儿缺零件,让俺送台‘鲁机一号’蒸汽机床来试试。”周磊拍了拍机床外壳,“这东西打锭子,半柱香能出十个,精度丝毫不差。”

张掌柜围着机床转了三圈,伸手摸了摸冰凉的铸铁机身:“周工头,这铁疙瘩真能比铁匠快?”周磊没多言,让技工往锅炉里添煤点火。等蒸汽压力表的指针爬到红线,技工握住操纵杆,将一块熟铁固定在卡盘上。铣刀“咔嗒”一声贴住铁料,铁屑像碎雪似的落在接屑盘里,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十个锃亮的锭子就滚落在木箱里。

李铁匠拿着卡尺量了量,惊得张大了嘴:“直径正好八分,误差连半分都没有!俺手工打一天,也出不了这么周正的活!”当天下午,新锭子就装到了织机上。织工们发现,织机转得稳了,断线率少了一半,之前一天织两匹布,现在能织四匹,堆积的棉花三天就下去了大半。

张掌柜乐得合不拢嘴,提着两坛好酒去军工坊谢罪:“周工头,这机床真是宝贝!俺这织坊要是早有它,也不用愁订单了。”周磊笑着摆手:“这是将军的意思——军工坊现有十二台机床,除了造火枪零件,还剩四台富余,正好给民间用。”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就飞到了登莱造船厂。刘掌柜揣着厚礼直奔军工坊,进门就作揖:“周工头,求您救救急!俺们造商船的锚链,手工锻造一天才三节,一艘船要三十节,光锚链就得十天!再这么拖,客户都要去胶州湾了。”

周磊领着他去机床车间,正好撞见技工加工船用螺栓。冲头精准地在铁块上冲孔,不到一炷香就出了十个螺栓,比手工快三倍。刘掌柜看得眼睛发直:“周工头,俺要是能租这机床,造船周期至少能缩一半!”

这事很快传到王巢耳中。他正在书房看贸易报表,听了刘掌柜的请求,当即拍板:“租可以,但得让造船厂的技工来军工坊学操作,咱们派专人驻场指导,不能让机床闲着。”

五天后,一台大型蒸汽机床被四匹马拉进了造船厂。技工教船厂工人用机床加工锚链锻件,之前一天做三节锚链,现在半天就能做十节;船钉更是从一天五百个,变成一天一千五百个,还个个规整。原本造一艘三百石商船要三个月,现在两个月就下水了,刘掌柜不仅赶上了工期,还多接了两艘漕船的订单。

恒顺织坊和造船厂的变化,让登莱的作坊主们红了眼。开榨油坊的赵掌柜、做农具的李铁匠、造马车的王木匠,天天堵在军工坊门口求合作。周磊拿着登记册去找王巢,哭笑不得:“将军,二十多家作坊要租机床,咱们就四台富余的,根本不够分。”

沈文在一旁补充:“作坊主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