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改变历史,系统重奖(2/2)
穿越之初,他不过是想在乱世中自保,从未想过能走到今日——手握重兵,掌控半壁江山,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系统的存在,是他最大的依仗,但也让他深知责任之重。“清军入关占领中原”是华夏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如今他成功阻止了这一悲剧,却也意味着未来的道路充满未知,所有的挑战都需要他独自面对。
“系统,查看物资详情。”王巢在心中默念。
面板瞬间刷新,清晰呈现出物资参数:1903式步枪有效射程800米,射速是燧发枪的三倍,精度极高;82迫击炮射程3000米,可曲射攻击掩体后的目标,威力远超传统火炮;子弹与炮弹采用无烟火药,射击时隐蔽性更强。这些参数在冷兵器与火器过渡期的时代,堪称碾压级的优势。
王巢深知,先进的武器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更为关键。他立刻提笔写下一道手谕,令各地将领选拔识字、反应敏捷的士兵,送往山东军工坊接受新式武器训练,同时严令军纪,强调“武器是工具,民心是根本”,任何士兵不得滥用武器欺压百姓。
三日后,第一批战略物资在禁军的护送下,从隐秘空间取出,装上特制的马车,伪装成运往山东的粮车,悄然驶离北京。车队绵延数十里,由骑兵前后护卫,沿途州县官员早已接到密令,清空道路,严防盗贼,确保物资万无一失。
消息传到山东济宁,军工坊主事沈括激动得彻夜未眠。沈括本是明末着名科学家,精通数理与机械制造,此前因不满崇祯朝的腐败,隐居乡间,被王巢派人寻访出山,委以重任。如今军工坊虽已能仿制燧发枪与小型火炮,但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王巢送来的新式武器与图纸,对他而言不啻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当第一批步枪与迫击炮运抵军工坊时,沈括亲自带人开箱查验。看着乌黑发亮的步枪枪管、精密的迫击炮炮架,他忍不住用手抚摸,眼中满是惊叹:“此等神器,若非亲眼所见,实难置信。监国大人真乃天授英才,得此宝物,中华军何愁不平天下!”
他当即下令,将军工坊分为三大区域:一区负责武器存储与保养,由禁军日夜看守;二区负责武器拆解与研究,挑选最顶尖的工匠,对照图纸钻研技术;三区负责士兵训练,搭建临时靶场,让工匠先掌握使用方法,再传授给前来受训的士兵。
军工坊内顿时一片忙碌景象。工匠们围着步枪拆解组装,记录每个零件的尺寸与工艺;火炮工匠则对着迫击炮反复测算,研究其发射原理;靶场上,第一声步枪射击的清脆声响划破天际,惊得远处飞鸟四散,工匠们欢呼雀跃,纷纷围拢过来,争相尝试。
沈括并未被眼前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王巢“改进超越”的嘱托。每日深夜,他都会在灯下研究技术图纸,结合自身所学,对武器进行优化——他发现1903式步枪的枪托过重,便尝试用轻质硬木替代;82迫击炮的炮架过于笨重,不利于山地机动,便设计可拆卸式炮架;子弹底火的防潮性能不足,便试验用蜂蜡混合松香进行密封处理。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的王巢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事宜。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劝农令”,鼓励流民返乡耕种,由官府提供种子、农具与耕牛,减免三年赋税;设立“养济院”,收容孤儿寡母与伤残士兵,稳定社会秩序;选拔年轻学子送往军工坊学习,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五月下旬,王巢收到沈括的奏报,称第一批新式步枪已完成轻量化改造,重量减轻三成,更适合中原士兵使用;迫击炮可拆卸式炮架试验成功,拆解后可由两名士兵携带,机动性大幅提升。王巢大喜,下令将改进后的武器样品送往北京,亲自查验。
太和殿广场上,阳光正好。王巢与秦邦屏、徐阶等人站在观礼台上,看着士兵们演示改进后的武器。一名士兵手持改造后的1903式步枪,瞄准百米外的靶心,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子弹精准命中靶心,引得众人喝彩。另一名士兵操作可拆卸式迫击炮,短短半刻钟便完成组装,一发炮弹射出,精准落在三百米外的土坡上,炸出一个直径数米的大坑。
“好!”王巢抚掌大笑,“沈括果然不负所望,如此改进,堪称完美。秦尚书,即刻下令,将改进后的武器批量生产,优先装备永平、遵化的守军,再逐步替换全军的老旧装备。”
秦邦屏躬身应道:“臣遵令!如今军工坊日产能已达步枪千支、迫击炮五百门,不出三月,便可完成全军换装。”
徐阶上前道:“监国大人,如今军威日盛,民心所向,南方的南明残余与农民起义军听闻我军大捷与新式武器的消息,已有不少将领暗中联络,意图归顺。是否要派人前往招抚?”
王巢沉吟片刻,道:“招抚可以,但需有条件——必须放下武器,接受改编,遵守中华军军纪,不得扰民。对于顽固抵抗者,待我军装备完成,便挥师南下,一举平定。”
他目光扫过广场上整齐列队的士兵,心中愈发坚定。系统的重奖不仅是物资上的支持,更是对他道路的肯定。改变历史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要以先进的武器装备为骨,以民心所向为血,以严明的军纪为魂,打造一支无敌之师,平定乱世,恢复中原,开创一个远超洪武、永乐的盛世王朝。
六月初一,山东军工坊传来消息,第二批战略物资已全部入库,士兵训练进展顺利,首批受训的三千名士兵已能熟练使用新式步枪与迫击炮。王巢下令,将这三千名士兵编为“先锋营”,调往遵化,由王忠统一指挥,作为收复辽东的尖刀部队。
与此同时,系统积分兑换的三座大型兵工厂也已在山东、河南、陕西破土动工,预计半年后便可投产。农业种子与耕作技术在北方推广开来,流民纷纷返乡,田野上重现耕种景象,粮价稳步下降,社会秩序日益安定。
辽东沈阳城内,多尔衮看着手中的密报,脸色铁青。密报称中华军获得“神枪神炮”,威力无穷,且正在大规模扩军备战,永平、遵化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根本无从下手。他原本还想集结兵力反扑山海关,如今却只能龟缩在沈阳,日夜加固城防,心中充满了绝望。
“中华军为何突然变得如此强大?”多尔衮喃喃自语,眼中满是不甘与恐惧。他不知道,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正带着先进的文明与武器,一步步将他的野心彻底粉碎。
北京紫禁城,王巢站在文华殿的窗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他知道,历史的车轮已在他的推动下,驶向了一条全新的道路。50万积分的重奖,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下一步,便是辽东。”王巢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已下令,待兵工厂全面投产,“飞鸢”部队训练成熟,便与王忠大军南北夹击,一举攻克沈阳,将清军彻底赶出中原,完成收复河山的大业。
此时,一名太监匆匆走来,躬身道:“监国大人,山东军工坊沈主事奏报,称根据您提供的图纸,已成功仿制出第一批改良型子弹,威力比原版更胜一筹,且生产成本降低三成。”
王巢点头笑道:“好!告诉沈括,再接再厉,我等着他造出更先进的武器。另外,传我令,将剩余的积分兑换一批通讯设备,建立全军通讯网络,确保军令畅通无阻。”
“遵令!”
太监退下后,王巢再次看向窗外。夜色渐浓,繁星点点,紫禁城的灯火与星光交相辉映。他知道,改变历史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他有系统的支持,有忠诚的将士,有归心的百姓,更有一颗平定天下、恢复盛世的决心。
这50万积分的重奖,不仅是物资的馈赠,更是历史的认可。他将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军事、民生、军工的发展,让中华军的铁蹄踏遍山河,让中原大地重现往日的繁华与荣光。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他的手中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