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喜从天降(1/2)
六月初二的清晨,浩浩荡荡的车队沐浴着晨光,缓缓驶离了京城地界,踏上了通往江南的官道。
陈知礼深知此行队伍庞大,人员构成复杂——有年事渐高的岳祖顾老爷子,有尚在襁褓中的幼子钧儿,有重伤初愈仍需静养的吴清、常庚,还有两个半大的孩子穆之涵、穆之清,更有随行的仆妇、护卫、太医等数十人。
因此,他早已与二叔顾苏合计议妥当:此行不求快,但求稳。
得益于顾二叔这位“后勤总管”的未雨绸缪,行程安排得极为妥帖。
他派出自己的得力管事,带着几名精干伙计,提前两日便已出发,沿着官道打前站。
他们的任务清晰明确:预定沿途最好的、干净宽敞且有独立院落的大客栈;
与信誉良好的酒楼打好招呼,预备好可口、新鲜且易于消化的饭菜,尤其是考虑到吴清、常庚的饮食禁忌;
探听路况,避开可能拥堵或路况不佳的路段;甚至在预计停留的城镇,提前联系好可靠的医馆或药铺,以备不时之需。
这么多人途中有个小病小灾的很正常,他们是带了不少药,但不可能都齐。
有了前哨的保障,车队便能从容不迫。
每日卯时(清晨5点)起身,趁着晨露未消、天气凉爽时启程,行至巳时(上午9-11点)阳光渐烈,便寻一处阴凉地或前哨预定好的驿站打尖休息,避开正午最酷热的时段。
午休充足后,申时(下午3点)左右再次出发,一直行至酉时末(傍晚7点)甚至戌时初(晚上7-9点),天色将暗未暗时,抵达早已安排妥当的客栈下榻。
如此,每日行程虽不算极快,但胜在舒适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旅途劳顿对老人、孩子和病人的影响。
六月初的天气尚算宜人,早晚微凉,白日里虽有阳光,却还不算酷热。
车队在官道上迤逦而行,车轮辘辘,马蹄声声。
顾四彦精神矍铄,时常坐在宽敞的马车里,掀开车帘,饶有兴致地看着沿途变换的风景,偶尔在车厢里小憩一下,不但不累,还兴致勃勃。
盼儿则悉心照料着儿子,不时去吴清、常庚的马车查看情况,根据脉象调整药缮的配比和施针的穴位。
方严知夫妇带着一双儿女,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旅途,孩子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穆之涵、穆之清兄弟更是如同出笼的小鸟,在休息时围着车队跑跑跳跳,对袁有武等护卫的高头大马和武器很是向往。
师父说到了江南就一日不停地练功了,光读书也不行,最好是文武全才,这让俩孩子简直是欢呼雀跃,自家爹娘这方面没要求,但哪个少年不想自己有本事?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行程逐渐南移,空气中的热度也悄然攀升。
半个多月后,时间进入六月下旬,白日骄阳似火,官道被晒得发烫,正午时分的热浪更是让人喘不过气。
即便有前哨的安排,避开最热的时段赶路,车厢内依旧闷热难耐。
顾四彦的额角开始冒汗,宝宝也变得有些烦躁哭闹,吴清和常庚虽然恢复良好,但在高温下也显得精神萎靡,需要更多冰镇的酸梅汤或绿豆汤解暑。
“二爷真是有先见之明!”
负责照看顾四彦的老仆感叹道,“这要没有提前安排,让咱们顶着这大日头赶路,或是找不到好客栈歇脚,可真要遭罪了!”
盼儿也忧心忡忡,她一方面让随行的仆妇多准备消暑解渴的汤饮,一方面也叮嘱高泽,让前哨务必确保预订的客栈房间通风凉爽,最好能有冰块供应,并提醒酒楼多备些清淡解暑的菜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