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御前争贤(1/2)
皇宫大内,御书房中檀香袅袅。
皇帝正批阅着奏章,一坐就是一个多时辰,真有点腰酸背痛了。
听闻太监通传大理寺卿李辉与户部尚书周大人一同求见,眉梢微挑,放下朱笔,嘴角噙着一丝了然的笑意。
这二位,一个月前就不约而同上了折子,内容惊人相似:先是恳请年老致仕荣养,接着便力荐远在江南的余杭知府陈知礼回京接替自己的位置。
皇帝当时只当没看见,将折子留中不发,没想到今日竟联袂直接找上门来了。
“宣他们进来吧。”皇帝声音平淡,听不出情绪。
李辉和周尚书一前一后步入御书房,行礼问安后,垂手侍立。
皇帝故作不知,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慢悠悠地问道:“今儿是什么风,把李爱卿和周爱卿一同吹到朕这儿来了?可是有什么喜事要奏报?”
李辉是个急性子,加之心中急切,闻言竟也顾不得许多繁文缛节,猛地向前一步,“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声音洪亮,甚至带着点儿豁出去的架势。
“皇上!微臣年已六旬,近年来深感精力不济,处理大理寺积案常觉力不从心,恐辜负圣恩!
恳请陛下准臣乞骸骨,荣归故里!”
他喘了口气,不等皇帝反应,立刻接着道:“然,臣虽去,国法不可废,刑狱不可弛!
臣斗胆举荐余杭知府陈知礼回京接任大理寺卿一职!此子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在余杭三年,破解无数积年悬案,令宵小慑服,百姓称颂,其地几近路不拾遗!
皇上,大理寺掌天下刑狱复核,非此等精通律法、心思缜密、敢做敢为之干才不能胜任!
臣以为,陈知礼乃大理寺卿之不二人选!恳请陛下明鉴!”
这一番话如同连珠炮般打出,掷地有声。
一旁的户部尚书周大人见状,也急了,连忙跟着跪下:“陛下!老臣……老臣也年近花甲,这身子骨是一年不如一年,掌管户部钱粮统筹,实感心力交瘁,亦恐耽误国事,求陛下恩准老臣致仕!”
他话锋一转,立刻开始推销自己的人选:“然,国库关乎国本,民生乃是根基!陛下,那陈知礼在余杭三年,劝课农桑,鼓励工商,疏通商贸,竟使一府之岁入翻倍有余!
据臣所知,其富民之法巧妙,百姓生活富足,官府仓廪充实!此等经济之才,实乃百年难遇!若陛下能调其回京,委以户部尚书之职,以其之能,不出数年,我大珩朝之国库必将空前充盈,民生富庶可期!
陛下,此乃强国之基啊!”
李辉一听不乐意了,立刻反驳:“周大人此言差矣!陈知礼固然有经济之才,然其最擅长的乃是刑名断狱!
余杭治安清平,乃其一手造就!此等人才,放入户部,岂非大材小用?正当其入主大理寺,整饬法纪,方可彰显陛下清明之治!
你可别忘了,陈知礼走之前就是我大理寺的寺正,破了多少大案要案?”
周尚书吹胡子瞪眼:“李大人怎可说是大材小用?富国强兵,哪一样离得开钱粮?
陈知礼若掌户部,方能发挥其最大才干,惠及天下百姓!岂能局限于一方刑狱?”
“当然是刑狱更重要!律法乃国之重器!”
“胡说!经济才是国之命脉!没有钱可谓是寸步难行!”
……
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竟在御前如同孩童般争执起来,脸红脖子粗,都一口咬定陈知礼是自己的最佳接班人,仿佛陈知礼是什么绝世珍宝,谁都舍不得放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