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战后总结与战术优化(1/2)
“碎星渊”伏击战的硝烟尚未在数据流中完全散去,昆仑指挥中心以及参战的各舰队、要塞单位,已然投入到一场没有炮火轰鸣,却同样紧张激烈的“内战”之中——战后总结与战术优化。这是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宝贵经验,必须在帝国下一波攻势来临前,将其彻底消化,转化为更坚韧的盾与更锋利的矛。
巨大的全息沙盘上,刚刚结束的“碎星渊”伏击战被“伏羲”以百分之一秒的精度完整复现。每一艘舰船的轨迹,每一次炮火的闪光,每一道护盾的涟漪,甚至每一次通讯信号的延迟,都被拆解成冰冷的数据流,在沙盘上流淌、碰撞。
“诱敌阶段,‘利刃’小队在坐标K-17区域的转向幅度比预案大了0.3度,导致后续三艘‘影舞’舰被迫进行额外机动,能量消耗超出预期百分之五。”
“伏击圈激活瞬间,第七猎杀大队的‘星辰阵盘’启动延迟了0.8秒,致使左侧缺口未能及时闭合,放跑了两艘帝国突击艇,增加了清剿难度。”
“‘共工’炮火力覆盖区域计算精准,但能量释放模式可以优化。当前模式对陨石清理效果显着,但对残余护盾的穿透力有衰减。建议下次采用‘聚焦-穿透’模式,优先确保封锁效果。”
分析军官、战术参谋、技术专家,乃至参战的舰长和修士代表,围在沙盘前,如同最苛刻的解剖医生,用放大镜审视着战役的每一个细节。没有庆功,只有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自我批判。每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在下一次战斗中,被帝国无限放大,导致灾难性后果。
瓦西里耶夫坐在主位,沉默地听着。他的手指在扶手上无意识地敲击着,脑海中同步推演着各种“如果”——如果帝国追兵更加谨慎?如果主阵地牵制火力未能有效隔绝援军?如果“碎星渊”的环境突然发生剧烈变动?
“伏羲,”他忽然开口,打断了关于阵盘启动延迟的争论,“基于此次作战数据,模拟推演:若帝国下次投入一种具备更强环境适应性与抗干扰能力的新型高速舰艇,我方的‘诱敌-伏击’战术成功率会下降多少?”
全息沙盘上的场景瞬间变幻,数据流重新组合。片刻后,“伏羲”冰冷的电子音响起:“根据现有参数推演,战术成功率预计下降百分之二十八至百分之四十五。新型敌舰可能更快识破诱饵,或具备强行突破薄弱封锁的能力。”
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刚刚取得一场胜利的喜悦,被这冰冷的预测彻底冲散。
“看到了吗?”瓦西里耶夫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一次成功的战术,很快就会过时。我们必须比敌人想得更远,变得更快。”
在“影舞-07”的狭窄休息舱内,林风小队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复盘。没有全息沙盘,只有一块战术板和众人疲惫却专注的脸。
“我承认,最后追击那艘‘剃刀’时,有点上头了。”一名年轻的飞行员挠着头,有些懊悔,“如果不是陈煜及时提醒侧翼有敌艇残骸爆炸,我可能就撞上去了。”
“诱敌时,我的‘慌乱’表演还是有点刻意。”另一名队员反思道,“帝国指挥官如果不是过于自信,可能就会发现我们撤退的航线过于‘顺畅’,几乎避开了所有大型障碍物。”
陈煜则闭目回忆着灵能感知的每一个瞬间:“帝国舰船在混乱中,其灵能护盾的波动存在一个微小但规律的间歇期,大约在每次全力规避或齐射后的0.5秒。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间歇,用更高频的灵能脉冲进行干扰,或许能更快地瓦解其防御。”
林风听着队员们的自我剖析,点了点头:“都记下来,汇总后提交给指挥部。我们的每一个发现,哪怕再微小,都可能在下一次救了我们自己或者其他兄弟部队的命。”他顿了顿,语气沉重,“另外……阵亡的赵铭和李浩,他们的最后作战数据也分析一下。他们是为了吸引更多敌人进入伏击圈才牺牲的,我们要搞清楚,帝国是如何锁定并优先攻击他们的,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舱内的气氛顿时更加凝重。胜利,从未轻易。
艾琳娜博士领导的研发团队,无疑是这次总结会最忙碌的群体之一。大量的战场实时数据,特别是“星辰阵盘”在复杂灵能环境下的表现数据,以及帝国新型突击艇的残骸分析报告,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实验室。
“根据‘碎星渊’的数据,‘星辰阵盘’的力场叠加效应比预想的要强,但稳定性问题也更加突出。”一名工程师指着光幕上不断跳动的曲线,“我们需要改进其能量导流符文,或许可以借鉴‘金刚阵’的部分稳定结构。”
“帝国那种高速突击艇,其引擎喷射口有特殊的能量收敛装置,这解释了它们为何在高速机动中还能保持较低的热信号。”材料学家兴奋地分析着带回的碎片,“如果我们能逆向出这种涂层的部分成分,或许能应用到我们的‘影舞’系列上,进一步提升隐匿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