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对帝国战术风格的深入研究(1/2)
帝国主力舰队那漫长而诡异的静默,并未让地球联盟的战争机器有丝毫松懈,反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窗口。瓦西里耶夫元帅和联军最高统帅部深知,在绝对实力仍处劣势的情况下,“知己知彼”是弥补差距、寻找胜机的唯一途径。于是,在紧锣密鼓的战备和接连不断的小规模冲突之外,一场在军事学院、情报分析中心和“伏羲”AI核心数据库内展开的、无声的“头脑风暴”被提升到了最高优先级。目标只有一个:将格伦塔帝国从一个模糊而强大的恐怖符号,解构为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分析、乃至被预测的对手。
从最初的遭遇战到最近的“碎星渊”战役,所有与帝国舰队交火的详细记录,包括传感器数据、战场影像、武器效能评估、护盾过载模式、乃至敌方被击毁舰船的残骸分布图,都被事无巨细地数字化并录入档案。
“影舞”侦察舰无数次冒险贴近帝国控制区边缘,甚至利用王也炼制的特殊隐匿符箓潜入其巡逻间隙,捕捉其舰队日常调动、阵型变化、通讯信号特征和能量辐射模式。
对俘获的“幽影”、“剃刀”乃至“戈尔贡”残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关于帝国材料科技、能量系统、推进技术和武器原理的第一手资料。
星灵共同体和自由联盟提供的、关于帝国在其他星域作战的历史记录和战术分析,虽然零散,却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
王也通过“寰宇星图”和自身神念对帝国主力舰队集结区域那“混乱与饥渴”意蕴的持续监控,提供了一种超越常规物理观测的、玄之又玄却又至关重要的“态势感知”。
所有这些信息,最终汇聚到火星军事学院地下深处新建立的“战略分析中心”。在这里,“伏羲”AI的一个主要子体,与数百名顶尖的情报分析师、历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乃至元初门擅长推演术的修士,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团队。他们的成果,被整合成一个不断更新、演化的动态数据库——“帝国战争档案”。
通过对历次战斗的复盘和数据建模,帝国的战术风格逐渐清晰起来:
1.“重力锤”碾压战术:这是帝国最标志性的战法,依赖于其舰船在火力和防护上的绝对优势。通常以“戈尔贡”级无畏舰或同等级别的重型战舰为核心,配以大量“剃刀”级炮艇,组成密集的、如同移动堡垒般的攻击阵型,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推进,依靠绝对的火力密度摧毁沿途一切抵抗。这种战术简单、粗暴、高效,体现了帝国对自身实力的极度自信和军事学说中对“决定性歼灭”的追求。分析表明,这种战术适用于实力悬殊的碾压局,但对能量消耗巨大,且阵型相对笨重,对侧翼和后方防护依赖性强。
2.“毒刺”骚扰与消耗战术:在当地球防线初步稳定,尤其是“铁壁”防线和小行星带要塞群建立后,帝国明显调整了策略。大量“幽影”级突击舰和电子战单位被投入战场,执行“打了就跑”的骚扰任务。其目的在于:疲敝守军,消耗防御方的弹药和能源,测试防线弱点,搜集电子情报,并寻找机会猎杀落单的运输船或小型舰艇。这种战术更显灵活和狡猾,反映了帝国指挥官在遭遇阻力后,愿意采取更经济、更耐心的方式来削弱对手。
3.“组合拳”式协同攻击:“碎星渊”战役展现了帝国更高级别的战术协同。以“戈尔贡”为主攻和肉盾,吸引并承受主要火力;同时,“幽影”和“剃刀”编队从侧翼或后方进行高速突袭,重点攻击防御平台的传感器、能源节点和引擎;电子战单位则全程实施压制和欺骗。这种多兵种、多层次的协同攻击,表明帝国舰队具备复杂的指挥控制能力和高度的训练水平。
4.当前静默期的“战略模糊”:帝国主力舰队长达数月的静坐,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战术。分析师们提出了几种可能:
·“憋大招”模式:正在整合某种需要长时间准备的新型武器或战术,准备在关键时刻一举定乾坤。
·“心理战”模式:以静制动,用未知和等待来加剧防御方的焦虑,消耗其精神力量,甚至诱使其犯错。
·“力量投送”模式:其静默可能是在为超远距离、超大规模的空间跳跃或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跨星系攻击方式进行充能或坐标校准。
·“内部问题”模式:帝国内部可能出现了指挥链混乱、资源短缺或其他问题,导致前线指挥官无法行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