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太阳系防御圈规划(1/2)
帝国主力舰队那令人窒息的战略静默,如同一柄始终悬于头顶的利剑,迫使地球联盟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期防御圈——以地球为核心,月球、火星为支点,小行星带为前沿的立体防御体系——虽已在无数次摩擦与冲突中证明了其价值,但在瓦西里耶夫元帅和最高统帅部看来,这仍是一条缺乏战略纵深的“家门口”防线。一旦帝国决心不计代价地猛攻,战火将迅速燃至内太阳系,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昆仑”舰加速建造、“盘古”计划启动、“不对称作战”理论深入人心的同时,一项更为宏大、也更具野心的战略蓝图,开始在联盟最高级别的战略研究室中酝酿成型——太阳系防御圈(二期)规划,代号“远疆”。
“一期防线,是我们的‘护城河’和‘城墙’。”瓦西里耶夫元帅在项目启动会议上,用激光笔在全息星图上划出了现行防线的轮廓,随即,他的笔尖坚定地指向了更外围那片广袤、黑暗而寒冷的区域——奥尔特云。
“而二期规划的目标,是将我们的防御前沿,向前推进到这里——奥尔特云的边缘!我们要在帝国舰队进入内太阳系之前,就构筑起一道纵深的、机动的、智能的‘战略缓冲带’!”
他环视着与会的将领、科学家和工程师,语气沉凝:
“这道缓冲带的意义在于:第一,争取预警时间。将敌人的入侵预警从数周提升到数月甚至更久,为我们调动兵力、启动最终防御争取宝贵窗口。第二,实施梯次阻击。避免决战于家门,利用广阔的纵深,层层消耗、迟滞敌军,削弱其兵锋。第三,拓展作战空间。为我们的‘游隼’游击舰队和特种作战部队提供广阔的猎场,将‘不对称作战’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第四,建立早期威慑。让帝国意识到,进攻太阳系将是一场从数光年外就开始的、代价极其惨烈的漫长战争。”
“远疆”规划并非简单地将一期防线向外复制粘贴,而是构建一个由三大核心支柱构成的、更加灵活和智能的防御体系。
支柱一:“深空之眼”增强网络——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一期部署在柯伊伯带的预警网络将被极大扩展和升级。
·前沿监测站:计划在奥尔特云外围,选择数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彗星核或矮行星,建立大型、高度隐匿的自动化监测站。这些监测站将集成最先进的多频段传感器、长基线干涉阵列,以及由王也及阵法师团队设计的、能感知超空间波动和微弱灵能扰动的“法则探测仪”。
·机动侦察节点:大量小型、低成本、具备自主航行和短暂隐匿能力的探测器将被像播种一样,广泛布设在奥尔特云至柯伊伯带的广阔空域。它们平时静默,一旦感知到异常能量或质量信号,便会激活并回传数据,形成一张动态的、难以被完全清除的监视网。
·信息融合与处理:所有前沿信息将实时回传至由“伏羲”AI和“奇点网络”共同构建的“远疆指挥中枢”进行处理。目标是实现对任何进入奥尔特云的大型物体,进行持续跟踪、身份识别和威胁等级判定。
支柱二:“机动堡垒”集群——可移动的防线支点
放弃固定、笨重的大型要塞思路,二期规划推崇的是机动性与火力相结合的新型防御节点。
·“蚩尤-II”级机动要塞:在一期“蚩尤”级小行星堡垒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体积可能稍小,但机动性、隐匿性和自持力大幅提升。装备重型轨道炮、导弹阵列和强大的点防御系统,并预留接口,可根据任务需要搭载特种部队、无人机群或布设陷阱的工程单位。它们将像游弋的“山峦”,在缓冲带内进行战略机动,随时增援受威胁方向,或对侵入之敌发起侧击。
·“蜂巢”支援站:设计一种模块化、可快速部署的小型空间站,能为“游隼”舰队、侦察单位和机动要塞提供弹药、能源补给和紧急维修服务。它们本身防御力较弱,但位置隐蔽,且能像蜂巢一样,在战区快速构建起一个临时的后勤支撑网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