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地下实验室与“神经噪声”(2/2)
“没错。”林微光点头,“但这需要对大量的、来自真实普通办公环境的嘈杂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建立噪声模式与有效场域响应之间的映射关系。这是我们接下来最紧迫的任务。”
新的方向确定,伊莎贝尔和她的核心小组立刻投入到了新一轮的疯狂实验中。他们开始搜集各种办公室环境的背景噪音、设备干扰信号、甚至模拟不同人群活动时产生的复杂生理信号混合物,用以喂养和训练那套尚在雏形的“自适应模型”。
与此同时,林微光通过周景明的渠道,开始物色“萤火”项目在市场、供应链方面的专属人才,这些人必须背景干净、能力出众,且能接受完全隐秘的工作方式。她如同一个在黑暗中编织网络的蜘蛛,谨慎而高效地扩张着“萤火”的脉络。
加密通讯器上,陆时砚的信息依旧简洁,每隔几天会收到一份关于“萤火”项目进度的摘要报告,他从不回复,但那“已阅”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督促。
这天深夜,林微光依旧留在地下实验室,和伊莎贝尔一起分析最新一轮测试数据。新算法的效果初显,场域的稳定性提升了百分之十五,但距离实用还有差距。
伊莎贝尔揉了揉通红的眼睛,看着屏幕上依旧存在的细微波动,叹了口气:“还是不够。噪声的复杂性远超模型目前的识别能力。”
林微光递给她一杯浓缩咖啡,目光却落在屏幕角落一段看似无关的、来自环境声音监测器的频谱图上。那里面混杂着空调声、远处键盘敲击声、还有若有若无的、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规律性的轻微振动。
“伊莎,”林微光忽然指着那段频谱,“把这个振动信号的频率和相位,与当时场域不稳定的时间段进行交叉比对。”
伊莎贝尔愣了一下,随即快速操作起来。几分钟后,她发出一声低呼:“有关联!这个特定频率的振动,似乎会与我们当时施加的‘专注场’特定频段产生某种耦合共振,放大了噪声干扰!”
一个新的、此前被忽略的噪声源被发现了!而且是可以被监测和规避的!
“把这种振动模式加入到模型的负面特征库里!”林微光立刻下令,“并且,让模型开始学习识别更多类似的、具有潜在干扰特性的环境‘指纹’!”
这是一个小小的突破,却验证了“理解噪声”这条路径的正确性。它意味着,“萤火”并非遥不可及。
离开地下实验室时,已是凌晨。迪拜的夜空星光黯淡,被城市的辉煌所掩盖。林微光抬头,看不到萤火虫,但她知道,在她脚下那座秘密堡垒里,正有一簇微小的、倔强的光,在努力穿透名为“现实成本”和“技术噪声”的厚重迷雾。
前路依然艰难,但方向,已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