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数据信托与“基石”的轮廓(1/2)
联盟发动的“数据隐私”舆论战,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瘟疫,在信息高速路上迅速蔓延。标题惊悚的文章、看似专业的“分析报告”、以及被煽动的公众疑虑,交织成一张试图将“场协同”技术拖入污名化深渊的大网。
林微光没有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情绪上。她立刻召集了核心团队,同时接入了周景明传来的、由陆时砚授意制定的反击要点。
“他们的攻击核心在于‘无孔不入的监控’和‘数据滥用风险’。”林微光站在电子白板前,目光扫过与会众人,“我们的反击,不能停留在‘我们不会这么做’的苍白辩解上。我们要重新定义规则,建立信任。”
她依据陆时砚提供的框架,结合顾知行团队的市场洞察,迅速勾勒出反击策略:
“第一,技术透明。我们将主动公开‘场协同’技术数据采集的边界和匿名化处理流程的白皮书。明确告知,我们采集的是环境宏观数据(如空间温度、湿度、噪音频谱、匿名聚合的注意力波动趋势),绝不涉及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的生物特征信息(如面部、指纹、具体脑波图谱)。我们要用最硬的、经得起技术审查的事实,粉碎‘监控’的指控。”
“第二,制度保障。我们提议,联合首批五家‘灯塔用户’以及后续加入的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个‘场协同技术数据信托联盟’。”林微光抛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所有采集的匿名环境数据,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于用户机构本身。‘普罗米修斯’仅作为技术服务和数据分析的支持方,在用户明确授权和监督下开展工作。信托联盟将设立独立的管理委员会,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年度审计,确保数据使用的合规与伦理。”
这个“数据信托联盟”的构想,瞬间将“普罗米修斯”从潜在的“数据掠夺者”定位,扭转成了“数据治理合作者”和“规则共同制定者”。它巧妙地将用户拉入了自己的阵营,共同承担抵御外界质疑的责任。
“第三,价值重申。所有公关材料,必须紧紧围绕‘场协同’技术为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提升福祉、激发创新、优化能耗——来展开。用‘灯塔用户’实实在在的效益数据,对冲掉那些空洞的恐惧。”
策略既定,团队如同精密的仪器再次高速运转。
伊莎贝尔带领技术团队,连夜赶制出那份堪称典范的技术透明白皮书,里面甚至包含了部分可公开审查的代码逻辑和数据处理流程图。
顾知行则马不停蹄地与五家“灯塔用户”沟通,出乎意料地,这些机构对“数据信托联盟”的理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支持,他们早已厌倦了科技巨头对数据的垄断,林微光的提议正好契合了他们的需求。
david的公关团队则根据新的策略,准备了一系列深度稿件、专家访谈和用户证言,准备通过精心选择的渠道进行投放。
反击在四十八小时内全面展开。
当联盟的负面舆论还在发酵时,“普罗米修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起了一场以“透明、信任、价值”为核心的宣传浪潮。那份技术白皮书被大量下载和讨论,其严谨和透明赢得了许多中立技术人士的认可。“数据信托联盟”的倡议,更是在企业界和科技伦理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将其视为对抗数据滥用的一种有益探索。
舆论的风向,开始出现微妙而坚定的扭转。联盟扣上的“监控”帽子,在“普罗米修斯”主动构建的透明堡垒和制度创新面前,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就在舆论战的天平逐渐回摆时,陆时砚预告的“新任务”如期而至。
加密通讯器收到了一份绝密等级更高的文件,标题只有两个字:「基石」。
林微光点开文件,内容让她呼吸为之一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