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沈啸与“共鸣度”测试(2/2)
内部攻关,外部防御。林微光感觉自己就像在走钢丝,两边都是深渊。
最后二十四小时。
团队已经完成了基础架构的搭建,但测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识别准确率徘徊在80%左右,响应延迟也远超50毫秒的要求。尤其是在模拟“应激”情绪时,场域的变化过于剧烈,甚至引发了自身的不稳定。
“情绪编码与场域参数的映射关系太复杂了!非线性程度太高!”一个工程师疲惫地揉着太阳穴。
林微光盯着屏幕上那次失败的“应激”响应数据,脑海中再次闪过“理解而非对抗”的思路。他们是否又将问题复杂化了?试图精确“翻译”每一种情绪,是否本身就走入了误区?
“我们换个角度。”她的声音因为缺乏睡眠而有些沙哑,但异常清晰,“不要试图去‘理解’每一种情绪的具体含义,那太复杂。我们只关注这些情绪编码在能量层面上最核心的特征——它们的‘波动模式’。”
她走到主控台前,快速调出几种不同情绪的能量波动频谱图:“看,‘平稳’模式的能量谱集中且稳定;‘活跃’模式频谱拓宽,能量起伏加剧;‘应激’模式则会出现高频的、短暂的尖峰……我们不需要知道城市为什么‘应激’,只需要让场域识别出这种‘尖峰波动模式’,然后调用预设的、针对‘高波动性’的场域响应策略即可!”
化繁为简!从语义理解,降维到模式识别!
这个思路如同醍醐灌顶,瞬间为团队打开了新的方向!算法被大幅简化,专注于提取能量波动的关键特征(如方差、峰值、频带宽度),然后匹配到几种基础的场域响应模式(稳定、增强、缓冲、高压)。
最后的调试在倒计时中疯狂进行。
七十二小时期限到达前的最后一小时。
沈啸的测试序列准时启动。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主屏幕。模拟的“基石”节点接口开始输出五种随机的“环境情绪”编码。简化后的“场协同”系统如同一个敏锐的触手,快速捕捉着能量波动特征……
「平稳——识别正确,响应延迟32s。」
「活跃——识别正确,响应延迟41s。」
「拥堵——识别正确,响应延迟38s。」
「应激——识别正确,响应延迟49s。」
「平稳——识别正确,响应延迟35s。」
……
一连串绿色的“识别正确”提示和低于50s的延迟数据,如同最美妙的乐章,在屏幕上跳跃!
当测试序列结束,最终统计结果跳出时,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近乎虚脱的欢呼!
平均识别准确率:97.3%!
平均响应延迟:41.2s!
远超沈啸设定的入门门槛!
林微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紧绷了七十二小时的神经终于可以稍微松弛。她看向身边同样疲惫却兴奋的团队成员,心中充满了感激和自豪。
她接通了与沈啸的汇报通道,将最终测试报告传输过去。
几秒钟后,沈啸的回复传来,依旧简洁,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数据收到。‘共鸣度’测试通过。准备下一阶段:‘能耗比’与‘极端环境稳定性’测试。资料稍后发送。」
没有祝贺,没有认可,只有下一个、显然更难的挑战。
但林微光看着屏幕上那份优秀的测试报告,嘴角却微微勾起了一抹弧度。
她通过了第一关。
而这,仅仅是与沈啸和“基石”计划的,第一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