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破冰:塔寨余烬 > 第73章 生产线的秘密

第73章 生产线的秘密(1/2)

目录

三天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陈默被黑熊再次叫醒。没有多余的解释,他被要求换上了一套没有任何标识的深蓝色工装,并上交了所有个人物品,包括那块二叔留下的怀表——这让他心头一紧,但面上只能配合。

“枭哥吩咐,带你去个地方看看。”黑熊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淡,递给他一个黑色头套,“规矩。”

陈默默然接过,自己套上了头套,视线顿时被彻底隔绝。他被黑熊扶着上了一辆车,引擎发动,车辆颠簸着驶离营地。他努力通过身体的感受来记录信息——先是崎岖的山路,然后是相对平坦但弯道很多的土路,行驶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后,轮胎压过路面的声音变得平稳而低沉,像是进入了某种硬化路面,但并非标准的公路。

期间换乘了一次,从之前的越野车换到了一辆噪音更大、震动更明显的车辆,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柴油味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化学溶剂气味。陈默的心跳微微加速,他预感,目的地快要到了。

终于,车辆停下。他被带下车,头套没有被取下,而是被引导着走了几十步,脚下是坚硬平整的地面,随后是金属踏板的触感,伴随着一声沉重的气压门开启的嘶鸣,他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空气骤然变得不同,那股化学溶剂的气味更加明显,混合着一种类似薄荷的奇异香气,还有机器低沉的嗡鸣和液体流动的细微声响。

头套被摘了下来。

突如其来的光线让陈默眯起了眼睛。几秒钟后,他适应了环境,眼前的景象让他内心震撼,尽管他早已有所准备。

他正站在一个经过彻底改造的集装箱卡车的内部。空间比他想象的要宽敞,显然是由多个集装箱拼接而成,形成了一个长度超过十五米、宽度约三米的移动长廊。内部灯火通明,头顶是排列整齐的LEd灯带,散发出冰冷均匀的光线。墙壁和天花板覆盖着银白色的绝缘和防火材料,数条不同颜色的管道和粗细不一的线缆沿着墙壁规整地铺设。

这里被严格分成了几个功能区。入口处是更衣区和风淋室,所有进入核心区域的人员都必须更换无菌防护服,并通过风淋去除灰尘。紧接着是原料预处理区,穿着全身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和护目镜的操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各种化学原料从伪装成普通货物的包装中取出,按照特定比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初步混合。

再往里,是核心反应区。几台闪烁着各色指示灯的小型反应釜正在工作,通过透明的观察窗可以看到内部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翻滚、变色。精密的电子控制面板上,温度、压力、ph值等参数被实时监控和调整。一条自动传输带将反应完成的半成品输送到下一个区域。

在纯化和结晶区,技术人员使用离心机、冷冻干燥器等设备,对半成品进行进一步处理,最终得到纯度极高的白色或透明晶体。这些晶体被自动分装到流水线上,装入那些印着“保健植物精华”、“高级空气清新剂”等字样的精美包装中,然后封口、打码。

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井然有序,除了机器的运行声和极少数必要的指令交流,几乎听不到人声。每个工位上的操作人员都面无表情,动作熟练而机械,仿佛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

“怎么样?陈顾问。”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陈默转头,看到一个同样穿着防护服,但没戴面具的中年男人,他身材干瘦,眼神里有一种技术人士特有的专注和几分傲气。陈默认得他,是集团内负责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主管,代号“老刀”。

“叹为观止。”陈默由衷地说,这并非完全伪装。这种移动式、模块化、高效率的生产模式,确实远超传统的地下作坊,“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老刀脸上露出一丝得意:“这是未来,陈顾问。固定的工厂?太落伍了。我们这里,今天可能在深山,明天就能开到边境线,后天也许就在某个废弃的物流园。警察?他们连影子都摸不到。”

他指着那些反应釜:“‘幻影’的合成路径是我们独有的,原料相对易得,但关键步骤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是核心机密。反应快,产率高,杂质少,所以效果才那么‘纯净’而强烈。”

陈默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他注意到,整个生产线虽然紧凑,但安全措施相当到位,灭火系统、泄漏报警装置一应俱全。电力供应来自一台大功率的独立柴油发电机,隐藏在另一个隔音的集装箱内。通讯则依靠一套高增益的卫星天线,想必也经过了严格的加密。

“一旦有风吹草动,”老刀走到车厢尾部,指着一个明显的紧急按钮,“按下这个,系统会启动自毁程序,强酸会在几分钟内销毁所有产品和关键设备。同时,牵引车头会立刻脱离,我们的人员也会通过预设的紧急出口疏散。留给警察的,只会是一个充满刺鼻气味的空壳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