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一股强烈的荒谬感与撕裂感攫住了张良。(1/2)
就连扶苏,虽然内心非常支持顾念一的想法,觉得这是推行仁政、广纳贤才的良机,但听到洪栾和李斯提出的实际问题,也不禁面露思索之色。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骨感。
顾念一听着这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并没有气馁,她知道,这才是正常的。一个划时代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阻力。
她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她的“答辩”。
就算今日不会有结果,但这第一步,必须迈得扎实。她要将这些质疑一一回应,将计划的细节打磨得更加完善,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就在顾念一于咸阳宫中,为了她那汇聚百家、兴学育才的宏大计划,与李斯、洪栾等重臣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的同时。
远在数百里之外,原韩国故地,颍川郡的一个寻常村落里,另一个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人物,正陷入迷茫与挣扎。
张良,字子房,这位出身韩国五代相门、祖辈父辈辅佐过五代韩王的贵族青年,此刻正穿着一身与周围农人无异的粗布短褐,蹲在村口一条小溪边,望着潺潺流水发呆。
他的面容清癯,眉眼间带着挥之不去的书卷气与一丝深藏的郁悒,即便粗布麻衣,也难以完全掩盖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贵族风华。
秦灭韩时,他尚且年轻,但国破家亡的痛楚却深深烙印在心。
他散尽家财,连弟弟去世都无钱厚葬,一心只求寻访刺客,誓要刺杀秦始皇,为韩报仇。
然而,他寻觅良久,却也未能找到合适的时机与足以托付此等重任的壮士。
他隐匿在此处,一边躲避秦吏的可能的追查,另一边也在暗中联络一些对秦不满的志士,默默积蓄力量。然而,近几月来,从咸阳方向传来的种种消息,却像一块块投入他心湖的巨石,搅得他心神不宁。
先是听闻有种叫“土豆”、“玉米”的仙种,亩产惊人,解决了饥荒。
后来又听说出现了“纸张”,轻便廉价,取代了笨重的竹简;设立了“钱庄”,发行“飞钱”,便利了商旅;最让他匪夷所思的是,开始大规模修建一种名为“水泥”的道路,坚硬平坦,雨不泥泞……
这一切,都与他认知中那个“苛政猛于虎”、“徭役繁重”、“严刑峻法”的暴秦形象,格格不入。
尤其是昨日,村里唯一识字的里正从郡城回来,兴奋地跟村民们描述起见闻,说朝廷颁布了新令,要无偿传授一种名为“豆腐”的技艺。
用便宜的豆子就能做出美味吃食,据说还是那位深得皇帝信任的“顾少府”力主的,只为让百姓吃得更好。
“哎哟,你们是没看见呐,郡守府门口贴的告示,还有朝廷的人在教呢!那豆腐,白白嫩嫩的,用那什么…什么一拌,味道是真的好啊!听说咸阳城秋社时,陛下还摆了豆腐宴,与民同乐呢!”
里正说得唾沫横飞,周围的农人听得啧啧称奇,脸上洋溢着对新鲜事物的憧憬。
张良站在人群外围,默默地听着。他清晰地看到,那些原本提到“秦吏”就下意识缩脖子的村民,此刻眼中闪烁的不再全是畏惧,而是好奇。
“与民同乐?”张良在心里嗤笑一声,这怎么可能?
那嬴政,吞并六国,修筑长城、阿房宫,驱使万民,怎会突然转了性子,做起这惠民之事?定是收买人心的伎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