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嘶,那我自己放哪儿呢…(2/2)
大棚子里的“分科编撰”方针,看起来像是解决了问题。
但各家学派只是在表面上接受了这个框架,一涉及到具体内容,那真是寸土不让,锱铢必较。
儒家呢觉着法家编的律法案例太过严苛,缺乏仁爱教化,而法家又觉得儒家选的经典篇章迂腐空洞,无益于实务。
墨家嫌弃农家的图纸画得不够精准,说白了就是觉着不好看,农家反过来还嫌弃墨家搞的那些器械原理太过深奥,一点都不接地气。
道家与名家暂且不说,阴阳家那简直就是想把自己的理论塞进每一本书里……
大家的表面和谐最终因为蒙学教材中该不该收录、以及如何收录《诗经》里的“国风”篇目而撕开了。
儒家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是陶冶性情、了解民风的重要读物,而法家和一些较为保守的博士则认为其中部分篇章“郑卫之音,淫靡不堪”,容易蛊惑人心,败坏风气,坚决要求删除或大量修改。
争论从大棚子蔓延到了临时安置百家学者的驿馆,又从驿馆吵到了少府衙署门口,差点又上演全武行。
顾念一被吵得一个头两个大,感觉自己不是在建学院,而是在主持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赛。
“不行了不行了!再这样下去,学院没建好,我先被他们气死了!”
顾念一抱着脑袋,躲回了自己的府邸书房,决定来个闭门谢客,冷静思考。
她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连送来的饭食都只是草草扒拉了几口。
书案上堆着各家交上来的教材纲要草案,还有她让系统调出来的、后世各种大学管理制度和通识教育方案的资料。
她看着那些争吵的焦点,又看着系统提供的、强调“学术自由”与“统一管理”并存的现代大学模式,眉头紧锁。
“完全照搬现代大学肯定不行,这帮老古董理解不了,也未必能接受太超前的理念。但像现在这样放任他们吵下去,更不是办法……”
她的目光在“董事会”、“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等词汇上掠过,脑子里飞快地结合着秦朝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权力不可能完全下放到他们手里,不然肯定乱套。”
“具体的管理和执行,需要一个能力超强、心思缜密、又能平衡各方关系的人……萧何!必须是萧何!他历史上就是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管个学院肯定没问题!”
“嘶,那我自己放哪儿呢…”顾念一挠了挠头。
“我这种跳脱的性子,好像都不适合啊!那我还是负责提供思路、搞定技术难题,这种协调扯皮的事儿,得交给专业的人!”
一个结合了秦朝集权特色和现代大学治理雏形的方案,在她脑中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