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三管齐下,追查黑手(2/2)
墨荆放下工具,秀眉微蹙:“对手很谨慎,古玉是真的,刻工是高手,抹除了大部分直接线索。但‘金刚锥’这种工具,不是寻常工匠能用得起的。或许可以从城中擅长玉器雕刻、尤其是能用‘金刚锥’的匠人那里入手排查。”
县衙廨舍内,陈平面前铺开了一张白绢,他手持炭笔,正在上面勾勒着关系网和逻辑链。
他没有急于外出调查,而是沉浸在思维的宫殿里,推演着阴谋背后的逻辑。
“谁,最希望张大人倒台?”陈平在绢上写下了第一个问题。
“外部,首推项梁等叛逆,他们与张大人有旧怨,且张大人是他们复国路上的绊脚石。但项梁残部如今隐匿行踪,是否有能力、有渠道将手伸入陈县核心,精准布置如此阴谋?可能性有,但需要证据。”
“内部……”
陈平的笔在“内部”二字上重重圈了一下,“谁的利益受损最重?谁对现状最不满?谁最眼红新晋者的地位?”
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昭孔等一批被边缘化的旧吏的面孔。
这些人,有能力接触到陈县内部情况,有动机报复,也有可能在咸阳或其他地方存在故旧关系网。
“时机。”
陈平写下第二个关键词,“为何是此时?正值咸阳李相起草《通则》,意图‘规范’陈县之际。抛出此等敏感谶语,若能扳倒张大人,则陈县群龙无首,正好方便外部势力(无论是李相还是叛逆)接手;若不能扳倒,也能极大打击张大人声望,为后续《通则》的推行和督导组的介入制造借口和阻力。”
“手段。”
陈平写下第三点,“选择‘谶语’而非直接刺杀或军事对抗,说明对手擅长权谋,意图从政治和舆论上摧毁张大人,这更符合朝堂斗争的风格,而非沙场武将或江湖草莽所为。”
他将“旧吏集团”、“李斯动向”、“项梁残部”三个方向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旧吏提供内部信息和执行人手,外部势力,可能是李斯一方,也可能是项梁,甚至……二者有所勾连?提供资源如这块古玉和策划。”
陈平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这是一个内外勾结的局!”
他立刻起身,找来几名绝对可靠的心腹,低声吩咐:“去,秘密盯住昭孔、仓啬夫、令史等几个旧吏头目,注意他们近日与何人来往,有无异常举动,尤其是是否接触过来历不明的外人或收到过来自外地的信件。”
三管齐下,网已撒开。
章邯的军事控制有效遏制了流言的进一步扩散,并开始收拢知情者线索;
墨荆的技术分析锁定了雕刻工具和匠人方向;
而陈平的逻辑推演,则将怀疑的目光,精准地投向了那些看似安分、实则怨怼的内部蠹虫,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来自咸阳或叛逆势力的外部联系。
线索的矛头,在黑暗中隐隐汇聚,指向了同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