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论政台的余波——思想统一(2/2)
他召集麾下精通礼制的儒生,吩咐道:“即刻着手,研究秦制、秦俗,结合陛下威严与朝廷威仪,拟定一套全新的、符合大秦气象的朝会议程!要庄严、要肃穆、要能体现天子威加海内之气魄!那些繁琐无用、徒耗时间的古礼,一概摒弃!我们要做的,是让天下人,通过这礼仪,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而有序的大秦!”
儒家,终于在这“大秦之道”的框架内,找到了自己新的、务实的位置——帝国秩序的“化妆师”与“仪式官”。
虽然失去了思想的王座,却获得了参与构建帝国肌理的实权通道。
类似的融合也在其他领域悄然发生。
一些精通养生、医药的道家门人,收到了太医署的征召令,他们的知识被纳入帝国的医疗保健体系。
擅长观测星象、勘测地理的阴阳家、道家学者,被要求将他们的技能用于修订历法、指导农时、辅助军事行动。
而墨家弟子,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仅是在陈县机关城,帝国各地的官营作坊,都开始接到来自咸阳的指令,要求学习、推广标准化的度量工具和部分经过验证可以提高效率的墨家器械图纸。
甚至连兵家,其权谋韬略也不再仅仅被视为征伐之术,其关于组织、纪律、赏罚分明的思想,被要求融入到《大秦典要》的“法理篇”和“吏治篇”中,作为管理官僚体系、激励军功的参考。
一场看似激烈的思想辩论,其最终结果,并非某一学派的彻底胜利或其他学派的完全消亡,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以“法”为骨干的“大整合”。
有用的,被吸收;无用的,被摒弃;有害的,被压制。
帝国的战车,开始尝试将百家之力拧成一股绳,虽然过程必然伴随着摩擦与阵痛,但方向已然明确。
数日之后,当《大秦典要》的编纂大纲和首批礼仪草案被呈送到始皇的案头时,嬴政仔细翻阅着,良久,对侍立在旁的张苍淡淡道:“始于争鸣,终于一统。思想既定,则言行有依。张卿,你为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
张苍躬身:“此乃陛下圣心独断,臣不敢居功。”
嬴政挥了挥手,目光再次投向案上的卷宗,那目光深邃,仿佛已经看到了这部《典要》未来对帝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场辩论,初步完成了帝国在思想层面的整合与统一。
一个建立在全新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更加复杂也更具潜力的庞大帝国,正缓缓调整着它的姿态,准备迎接内外的风雨与挑战。
思想的尘埃已然落定,而行动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