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自闭症主播:我的黑科技炸穿全网 > 第125章 军队专家:这能用于救灾

第125章 军队专家:这能用于救灾(2/2)

目录

“你说的这个孩子,我知道。”李教授叹了口气,手指在报告上划了道线,语气沉了点,“那是前年的事,孩子叫小宇,最后救出来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个玩具车。”

“嗓子都哭哑了,话都说不完整,就只会喊‘妈妈’。要是当时有这设备,就不会有这遗憾了——我们当时派了五个人在那片区域搜,就是没听见声音,要是有信号指引,早就找到了,也不用让孩子遭那么多罪。”

他突然翻到报告的“应用场景”页,指着“泥石流救援”那栏,语气一下亮了,像是看到了新希望:“不仅地震能用,泥石流也能用!上次秦岭泥石流,有个驴友迷路了,手机没信号,喊得嗓子都哑了,跟个破锣似的。”

“我们派了3架无人机搜了6小时才找到,人都快脱水了,嘴唇裂得全是口子,渗着血。要是他有这通讯器,按一下,半小时就能定位到,不用遭那罪,我们也不用那么着急上火。”

这时,陈砚舟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镜头对着风启的生产线,机器声隐约能听见,背景里还有工人的说话声:“秦小姐,李教授,生产线已经备好了,刚才试产的10台,用李教授带来的岩层样本测了,5米厚度信号强度65%,完全够用,比预期还好。”

“三条线全开,首批台,下周就能发出去,我让物流优先送陇南、青川这些重灾区,他们之前受灾重,更需要这设备,不能等,早到一天早安心。”

李教授听见这话,突然往后退了半步,对着秦翡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眼神里满是敬佩,声音说得很重:“秦小姐,谢谢你!这不是什么‘黑科技’,是实打实的‘救命技术’。”

“以前救灾,我们最怕的就是‘听不见’‘找不到’,有了这个,能少多少遗憾啊!我干应急通讯三十年,第一次觉得这么踏实,不用再怕错过救人的时间,不用再看着废墟发呆。”

秦翡赶紧摆手,往后退了半步,耳朵都有点红,显得有点不好意思:“李教授,不用这样,真的。这是应该的——通讯器就是用来‘找人’的,让被困的人能‘说话’,救援的人能‘听见’,就这么简单。”

“就像之前做的手套帮小宇抓杯子,净水袋帮老周的村子喝干净水,都是该做的事,没什么特别的,换别人也会这么做。”

旁边的小陈突然挠了挠头,想起上次测试遇到的问题,有点犹豫地开口:“李教授,要是遇到雨天或者大雾,次声波会不会受影响啊?上次测试集水器,下雨天信号就有点飘,断断续续的,最后还是等晴天测的,耽误了点时间。”

李教授笑了,指着报告里的“环境测试”栏,语气很肯定:“这个我们早测过了!次声波在水里、雾里传播更稳,比无线电强多了,不会受天气影响。”

“上次在云南暴雨救援,无线电根本用不了,信号全被雨挡住了,指挥中心跟救援组都断了联系,急得我们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要是当时有这通讯器,就能直接找被困的村民,不用等雨停,也不用怕断联,能多救几个人,少留几个遗憾。”

弹幕里刷得热闹,“救援队员小郑”的留言被顶了上来,还带了张救援现场的照片——照片里是片倒塌的房屋,救援队员正在搬水泥块,脸上全是汗:“我是户外救援队的,上次在太行山找迷路的老人,搜了12小时!老人在山洞里,喊破嗓子我们也没听见,最后靠无人机热成像才找到,人都冻得发抖了,嘴唇都紫了。要是有这通讯器,老人按一下,我们直接顺着信号找,不用瞎跑,也能让老人少冻会儿!谢谢秦小姐!”

“灾区村民老王”也留言,字里行间透着期待:“我们村在山脚下,上次地震手机没信号,全村人在广场上待了一夜,不知道家里情况,也联系不上外面,吓得不行,有的老人都哭了。要是能有这玩意儿,以后遇到事也不怕联系不上人了,心里能踏实点!”

秦翡没看弹幕,只是把通讯器模型跟净水袋、集水器、神经手套模型摆在一起。

又拿了支红色马克笔,在旁边的白板上写了“救灾类”“日常类”两个大标题,字迹写得工工整整:“左边放救灾用的,右边放日常用的,标清楚,下次拿的时候不混,也方便清点数量。”

她顿了顿,又在通讯器模型上贴了张粉色便签,上面写着“陇南:500台,青川:300台,玉树:200台”,每个数字都用红笔圈了圈:“这几个灾区先送,他们之前受灾重,更需要,别等批量,先凑够数送过去——早一天到,早一天能用,早一天安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