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格物之名 匠人之困(2/2)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南城外流民聚集处,确如老奴打听的那般,鱼龙混杂,但里头真有能人!有个老铁匠,说是祖传的手艺,家乡遭了瘟,一路逃难来的,带着个半大孙子。还有个年轻的,自称会摆弄木工机关,看着眼神清亮,不像骗人。只是……背景实在难查,怕引来麻烦。”
“麻烦从来不少,也不多这一个。”李默目光投向院墙之外,仿佛能看到那片弥漫着绝望与生机的棚户区,“明日一早,你带铁柱和石头,多备些干粮和铜钱,再去一趟。不必声张,暗中观察,只挑那真正手上有茧、眼神里有光、为了孩子肯拼命的。告诉他们,来我这里,卖的是手艺和气力,换的是活路和前程,守我的规矩,我便给他们一碗安稳饭吃。”
申时末刻,南城外难民棚区
夕阳将棚户区的杂乱影子拉得很长。当福伯带着粮食再次出现,并说出那番招工的话时,引起的不再是怀疑,而是一种死寂中燃起的微弱希望。
一个手臂粗壮、面色黝黑的中年汉子率先站出来,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额头重重磕在泥地里:“贵人!小人王铁锤,世代铁匠!只要能给口饭吃,让娃儿活命,小人这条命就是贵人的!”他身后,一个瘦小的男孩紧紧抓着他的衣角,大眼睛里满是惊恐和渴望。
接着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手指纤细却布满细碎伤口,他鞠了一躬,声音不大却清晰:“晚生陆七,读过几年书,家道中落,流亡至此,于木器机关一道略通皮毛,愿为贵人效犬马之劳。”
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有老实巴交的农人,有眼神锐利的猎户,甚至还有几个沉默寡言、身上带疤的汉子。福伯谨记李默的吩咐,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默默记下那些最迫切、最有一技之长、或者眼神中最不甘于现状的人。
戌时正刻,书房
油灯下,李默看着福伯带回的那份潦草名单,上面简单标注着“王铁锤,铁匠,带一孙”、“陆七,识文断字,擅木工”、“赵黑子,猎户,眼神准”、“周氏,纺织快手,求带一女”……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破碎的人生和对生存的渴望。
他铺开新的宣纸,墨迹饱蘸。首先是一份《工坊管理章程》,条理清晰:
一、分级管理:匠师、学徒、杂役,职责分明,依技定岗,按岗给酬。
二、技艺传承:设立考核,能者授课,优者赏,劣者汰。
三、保密要则:划分区域,口令出入,严禁打探,违者重惩。
四、奖惩条例:发明改进者,重赏;懈怠滋事者,严惩;忠诚勤勉者,擢升。
接着,他又开始绘制几张简单的工具图样:一套标准化的度量衡器(尺、规、量杯),一个改进的省力风箱结构图,甚至还有一个简易的流水线工作台示意图。
他知道,要将这些背景复杂、心思各异的流民打造成一支可靠的力量,光有施恩不够,还需立威,更需要一套公平、高效、能让他们看到上升通道的制度。这将是一场比提炼硝石更加精细的“化学反应”。
窗外打更的梆子声传来,夜已深。李默吹熄灯火,却没有立刻入睡。名单上那些陌生的名字在他脑中盘旋,与太子阴鸷的目光、皇帝深沉的注视、朝堂上无形的绞索交织在一起。
前路险恶,但他手中能握住的牌,正在一点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