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京华烟云暗礁生(1/2)
南归的路途,比北上时多了几分肃穆与沉甸。车队中那几门覆盖着油布、沉默的火炮,不再是引人好奇的怪诞之物,而是承载了幽州血火与功勋的战争图腾。护卫的骑兵们神情肃然,眼神中除了警惕,更添了几分对车上那位年轻侯爷的由衷敬畏。他们亲眼见过这些铁管在城头咆哮时的毁灭之力,也目睹过李默在硝烟中沉静指挥的身影,那种混合着智慧与杀伐的气质,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李默坐于车内,并未沉浸在胜利的荣光中,而是铺开纸张,借着颠簸的灯火,不断书写勾勒。他在整理幽州之战的详细报告,尤其是关于火炮的使用数据、优缺点分析以及后续改进的设想。这份报告,将比任何请功奏疏都更能体现他的价值。笔尖划过纸张,每一个数字和结论背后,都是血与火的记忆和生命的重量。同时,他也在梳理返京后可能面临的局面,思考着应对之策。京城不是幽州,那里的敌人不会明刀明枪地冲来,却更擅长笑里藏刀和杀人不见血。
他知道,京城等待他的,绝不会仅仅是鲜花和封赏。那是一座巨大的漩涡,充斥着权力、欲望和阴谋,他带着火炮这项足以改变格局的力量归来,注定会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
果然,车队刚入京畿地界,尚未抵达京城,各种暗流便已悄然涌来。
先是工部和军器监派来的几名官员“恰巧”路过迎候,态度热情得过分,言辞间不断打探火炮的具体制造工艺、成本几何、产能如何,甚至试图以“协助整理”为名,索要李默手中的核心图纸和数据。其背后是谁的指使,不言而喻。
李默心中冷笑,这些人如此迫不及待,吃相未免难看。他面上却依旧温和,应对得滴水不漏,只谈火炮威力如何惊天动地,感念陛下圣恩,对于具体技术细节,则以“此乃军国机密,需面圣后由陛下定夺”为由,轻轻挡回,让那几名官员碰了软钉子,悻悻而去。看着他们离去时略显僵硬的背影,李默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接着,又有九皇子府上的长史前来“劳军”,送上美酒佳肴,言语间极力拉拢,称九殿下如何赏识李侯爷英才,往日些许误会皆因小人作祟,望李侯爷日后能多与王府亲近云云。李默依旧客气疏离,只谢殿下厚爱,称自己唯知忠心王事,不敢结党。九皇子这般直接拉拢,反倒让李默心生警惕。这位殿下性情急躁,野心外露,并非良主。
这些试探与拉拢,都在李默意料之中。他深知自己如今就像一块肥美的鲜肉,引得群狼环伺,稍有不慎,便会被撕扯得粉碎。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谨言慎行,在皇权之下小心行走。
车队终于抵达京城。皇帝竟派了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无庸亲至城门迎接,给了极高的礼遇。城门内外,无数百姓围观,争相一睹“李雷神”的风采,以及那传说中能发出雷霆之威的神器。欢呼声、议论声不绝于耳。
李默从容下马,与高无庸见礼,态度不卑不亢。面对百姓的欢呼,他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有些沉重。这“雷神”之名,是用无数敌人的血肉和守军的生命铸就的。在高无庸的陪同下,车队并未回积善堂,而是直接前往西郊皇家演武场——皇帝已下令,将在此亲自检阅火炮,并令文武百官一同观礼。
显然,皇帝是要借此机会,向朝野上下展示火炮之威,彻底坐实李默的功劳,也为后续推广火器造势。李默明白,自己即将成为皇帝手中向各方势力展示的利器,亦是敲打他们的重锤。
演武场上,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皇帝萧景琰高坐阅兵台,太子、九皇子等皇室成员皆在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几门被推上演武场中央、揭开油布的火炮之上。
它们黝黑的炮身上还带着幽州战火的痕迹,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细微的裂纹和修补的痕迹,但这非但无损其威仪,反而更添了几分沙场的肃杀与厚重。李默抚过冰冷的炮身,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如同看待共同历经生死的战友。
李默上前,简要禀报了火炮在幽州之战中的表现,随即下令试射。
目标早已设定好——远处荒丘上竖立的几排厚木靶和一道模拟的土墙。
装填、瞄准、点火!
轰!轰!轰!
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接连爆发!地动山摇!白烟弥漫!
远处,木靶被实心弹丸轻易洞穿、撕裂!那道土墙更是被开花弹炸得碎石横飞,出现巨大豁口!
虽然不少官员早已听闻传说,但亲眼目睹这雷霆之威,依旧被震撼得目瞪口呆,脸色发白。文官队列中甚至有人吓得跌坐在地,武将们则目光灼热,仿佛看到了未来战场的变革。
皇帝眼中精光爆射,抚掌大笑:“好!好一个神威大将军炮!李爱卿,此乃国之重器!你立下大功了!”他心中畅快,不仅为火炮之利,更为自己慧眼识人,力排众议支持李默的决定得到了丰厚回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