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北境长风卷沙尘(1/2)
车队出京北上,越行越是荒凉。官道两旁,初时的良田村舍逐渐被耐旱的灌木和起伏的丘陵取代,天空变得高远辽阔,风也带上了粗粝的沙尘气息,吹在脸上,隐隐生疼。
李默坐在车内,并未欣赏塞外风光,而是抓紧时间翻阅着随身携带的卷宗——主要是关于云州、朔州一带的边防图、军镇分布、以及近年来军械粮草调拨的概要。皇帝给的差事明暗两层,都需他尽快熟悉情况。
同行的十名大内侍卫,为首的是一名姓沈的统领,沉默寡言,眼神锐利,行事极有章法,显然是大内高手中的佼佼者。他对李默保持着表面的恭敬,实则时刻观察着这位年轻侯爷的一举一动。李默心知肚明,这些侍卫既是护卫,也是皇帝的眼睛。
韩震则带领侯府护卫,将李默的车驾紧紧护在中心,警惕地注视着沿途任何可疑的动静。经过京中风波,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越靠近边境,气氛越发紧张。沿途驿站人马稀少,时常能看到拖家带口向南迁移的百姓,脸上带着惊惶与麻木。溃散的败兵、传递军情的驿卒神色匆匆,带来前方战事吃紧的消息。北戎游骑的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了,甚至有小股队伍敢于袭击离边境稍远的村落。
十日后,车队抵达云州治所所在的云中郡。城墙高大厚重,却布满刀劈斧凿和烟熏火燎的痕迹,城头守军盔甲鲜明,箭弩森然,弥漫着一股大战将至的肃杀之气。
蓟辽总督府派来的一名参军早已在城门外等候,验看过文书兵符,便引着李默一行入城,直奔总督府。
蓟辽总督范永年,是一位年约五旬、面容黧黑、风霜刻痕深刻的老将,此刻正焦头烂额。见到李默,他并未因对方年轻而有丝毫怠慢,毕竟李默“雷神”之名和皇帝特使的身份早已传遍边关。
“李大人一路辛苦!”范永年声音沙哑,透着疲惫,“北虏近日攻势愈发猖獗,云州外围的几个戍堡已失陷,朔州方向压力更大。军械,尤其是箭矢、火油消耗巨大,补充迟迟未到!李大人口中的火炮,何时能至?”他最关心的便是这个。
李默沉声道:“范总督放心,首批五门新炮及弹药,已由革新司工匠押送,走官道加快程而来,预计十日内可达云州。后续五门及更多弹药,会陆续运抵。本官此行,一为督查火炮交付布防,二来,也要看看边军军械储备实际情况,以便回奏陛下,协调后续补给。”他巧妙地将明暗任务糅合在一起。
范永年闻言,精神稍振:“十日内?好!太好了!有了火炮,守住关隘的把握便多了几分!李大人要看军械库?随时可以!只是……”他面露难色,“库中储备确实不容乐观,尤其是箭簇、铠甲损耗极大,新补充的……唉,质量参差不齐,李大人一看便知。”
李默目光微凝:“哦?质量参差不齐?总督大人可知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范永年叹了口气:“采购、督运、验收,环节众多,本督亦难以尽查。尤其是近年来,军械多由兵部统一招标采买,各地工坊承制,这质量……一言难尽。有些批次尚可,有些则粗劣不堪,却也能通过验收,令人费解。”他话语中透着无奈和愤懑。
李默心中一动,这与他核查署看到的档案以及父亲笔记中的记载何其相似!问题绝非一日之寒。
“既然如此,便有劳总督大人安排,本官想先看看军械库,尤其是近一两年入库的弓弩箭矢和铠甲。”
“没问题!李大人请随我来!”
云州军械库位于城内西北角,守卫森严。打开沉重的库门,一股混合着铁锈、皮革和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库内空间巨大,一排排架子上摆放着各式军械,但许多地方明显空置。
范永年直接引着李默走到存放弓弩箭矢的区域。李默随手拿起一捆新制的弩箭,抽出几支细看。箭杆打磨得还算光滑,但箭簇的铸造明显粗糙,边缘甚至有毛刺,与兵部档案中所记“优质”标准相去甚远。他又检查了几副制式弩,发现机括确实如父亲笔记所载,有些滞涩感,不如旧弩顺滑。
“这些便是去年底才补充入库的新弩箭。”范永年苦笑道,“射程和穿透力都比旧箭差了一截,弩机也常出问题。将士们怨声载道,却也无计可施。”
李默不动声色,问道:“这批军械,是哪个工坊承制?验收文书可否一观?”
范永年示意库吏去取档案,一边道:“承制工坊好像是……京畿附近的‘锐锋坊’,验收文书倒是齐全,兵部、户部的印信都有。”
很快,库吏取来了厚厚的验收文书。李默仔细翻阅,果然,所有流程文书一应俱全,签字画押、印章清晰,表面上挑不出任何错处。承制方“锐锋坊”,验收官员签名……李默的目光在一个名字上停留了片刻——又是那个在幽州旧档中出现过的名字!
他强压心中波澜,合上文书,淡淡道:“确实,文书俱全。或许是工匠手艺有所波动。范总督,此类问题,以往是如何处置?”
“还能如何处置?”范永年无奈道,“上报兵部,请求更换或补偿。但往往石沉大海,最多下次补给时稍好些,但过不了多久,又故态复萌。边军将士的命,在这些老爷们眼里,怕是还不如那几两银子的回扣!”老将军说到最后,已是咬牙切齿。
李默沉默地点了点头。他知道,从这文书完备的军械库里,很难找到直接证据。问题的根子,在更上游的采购、验收环节,在京城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