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私筑城墙的风波(2/2)
“荷兰人?”赵文华打断,“尔等番夷之争,岂可祸及大明国土?”
谈判陷入僵局。更糟的是,消息已经传到广州。海道副使汪鋐派来特使,态度强硬:“即刻拆除违建,否则断绝供水粮草!”
葡萄牙人内部产生分歧。激进派主张强硬对抗,甚至秘密备战的提议;温和派建议全面妥协,避免冲突。
安东尼奥进退两难。拆除城墙将暴露聚居区于威胁之下;不拆则可能引发军事冲突。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巡逻船抓获几名荷兰间谍,他们正在测绘澳门航道。审讯得知,荷兰东印度公司确实计划进攻澳门!
林弘仲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大人明鉴!番商筑墙非为对抗天朝,实为抵御荷兰夷寇。若澳门有失,则南洋门户洞开!”
他趁机提出折衷方案:城墙可以保留,但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高度不得超过一丈五尺;二、由中葡共同驻守;三、所有炮口必须朝向海域。
汪鋐沉吟良久。他深知荷兰威胁属实,但政治风险太大。最终想出一个妙计:将澳门城墙定性为“海防工事”,纳入明朝沿海防御体系。这样既实际允许城墙存在,又维护了朝廷体面。
于是,一场戏剧性的“验收仪式”上演。明朝官员“正式视察”城墙,葡萄牙人“恳请”朝廷将城墙纳入海防,汪鋐“勉为其难”地同意。甚至举行了象征性的移交仪式——安东尼奥将一把巨大的钥匙献给汪鋐,代表城墙由明朝管辖。
私下里,真正的协议才刚开始谈判。林弘仲与汪鋐的特使连续三天密谈,最终达成一系列默契:
·明朝默许城墙存在,但不予书面认可
·葡萄牙人增加年租银一千两,美其名曰“海防捐”
·双方共享荷兰人情报
·葡萄牙火炮手帮助训练明朝水师
最后,还需一场“惩戒”以保全朝廷颜面。安东尼奥被迫当众认错,缴纳罚金,并“自愿”捐赠十门火炮给香山县。
风波平息,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堵墙已经成为澳门的象征——既是物理上的屏障,也是政治上的界线;既保护葡萄牙人,也限制葡萄牙人。
城墙完工那天,安东尼奥独自走在墙顶。一侧是葡萄牙风格的建筑和教堂,一侧是中国传统的渔村和庙宇。这道石墙仿佛切割了两个世界,却又奇异地连接着它们。
林弘仲悄然出现:“感觉如何?这道价值万金的墙。”
安东尼奥苦笑:“比我打过的任何海战都累。”
“记住这道墙的教训。”林弘仲意味深长,“在中国,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有些东西可以拥有,但不能炫耀。”
夜幕降临,城墙上的火炬依次点燃。从海上望去,这道光带仿佛给澳门半岛镶了一道金边,既美丽又警示。
没有人知道,这堵墙将在未来抵挡多次进攻;不知道它将成为中西文化界线的象征;更不知道,城墙上的炮口某天会转向内陆。
此刻的它,只是一道新建的石墙,静静地立在半岛上,见证着博弈的智慧与妥协的艺术。潮水拍打着墙基,仿佛在诉说:在大明王朝的屋檐下,生存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