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妥协的艺术(2/2)
“用限制换认可,用约束换保障。”林弘仲如此评价,“从此澳门不再是灰色地带,而是有法可依的特殊区域。”
安东尼奥起初抗拒诸多限制,但很快发现其中妙处:明确的规则反而减少官员随意勒索,规范的贸易反而提高效率,甚至混合仲裁机制能更好保护葡萄牙人权益。
“中国的智慧令人惊叹。”他在信中告诉果阿总督,“他们用妥协实现控制,用让步巩固权威。”
真正的艺术在实施细则。林弘仲作为中方代表,安东尼奥作为葡方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具体条款。双方激烈争论,最终达成一系列默契:
葡萄牙人放弃治外法权,但保留内部自治;明朝派官监管,但不直接干涉日常事务;税收定额包干,避免随意征收;甚至允许有限度传教,但不得向中国人布道。
这些条款没有正式文书,却是实际遵循的规则。汪鋐称之为“潜规则”,林弘仲谓之“默契”,安东尼奥则理解为“东方智慧”。
条款公布后,出人意料地获得各方认可。清流看到的是“夷受王化”,商人看到的是“贸易保障”,百姓看到的是“民生改善”,葡萄牙人看到的是“权利保障”。
就连最初强硬的香山县丞赵文华也不得不承认:“如此处置,确比简单驱逐妥当。”
澳门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贸易额翻番,税收增加,治安改善,甚至文化交流也更加活跃。传教士开设西医诊所,葡萄牙人学习中文,中国人则接触西方科技。
汪鋐因“妥善处置夷务”受到朝廷嘉奖,甚至海瑞也难得地没有继续追究。林弘仲成为中葡双方倚重的中间人,安东尼奥则巩固了在澳门的领导地位。
然而真正的智者知道,这种平衡多么脆弱。汪鋐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日之和局,实如履薄冰。夷情叵测,朝议纷纭,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
林弘仲更直白地告诉安东尼奥:“中国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之妥协,可能成为明日之祸根。务必谨言慎行。”
潮起潮落,澳门的炊烟依旧袅袅。但在这平静表面下,新的暗流正在涌动:荷兰船只出现在附近海域,日本开始限制白银出口,明朝朝廷党争加剧...
安东尼奥在航海日志中写下:“我们学会了一种东方艺术:在妥协中前进,在让步中获利。这比武力征服更难,但也更持久。或许这就是在远东的生存之道。”
他不知道,这种妥协艺术将成为澳门四百年的生存智慧;不知道他参与的混合仲裁模式将成为国际法的先驱;更不知道,遥远的欧洲正在酝酿宗教战争,将彻底改变世界格局。
此刻的澳门,夕阳映照着新修的海防堤岸——它既是城墙又不是城墙,既是防御工事又是民生工程,完美象征了妥协的艺术。
潮水拍岸,仿佛在诉说一个永恒真理:在大明王朝的屋檐下,生存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智慧。而智慧,往往藏在妥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