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相亲(2/2)
“喂,您好。请问是李老师吗?”王卓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冒昧打扰,我是王卓,我二姨……应该是介绍我们认识一下。”
电话那头的女性显然立刻明白了过来,语气变得客气而略带审视:“哦,你好王同学。我听我姑姑提过。”
“不好意思,最近工作比较忙,现在才联系您。”王卓保持着礼貌,“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方便,如果可以的话,想请您喝杯咖啡,简单聊聊。”
“我这周六中午以后有时间。”对方回答得很干脆。
“好的,那您看周六中午一点,在万达广场一楼的漫咖啡可以吗?”
“可以。”
“那好,我们周六见。”
“周六见。”
挂掉电话,王卓松了口气,一件任务算是安排下去了。他知道这种目的的见面,效率远比过程重要。
周六中午,王卓准时到了咖啡厅。对方也很守时,是一位看起来二十七八岁的女性,穿着得体,长相普通但收拾得干净利落,带着一种教师特有的沉稳气质。
两人点了饮料,寒暄了几句,便进入了“正题”。女孩显然也是相亲场的“老手”,问话直接而有条理,主要集中在王卓的工作(王卓只能含糊其辞地说在做项目对接)、学历、以及家庭情况上。
聊了大约二十分钟,女孩轻轻搅动着面前的咖啡,很坦诚地看着王卓,说道:“王同学,我觉得您人挺实在的。我们也都这个年纪了,相亲无非就是看几个硬性条件:长相、经济能力,在小地方,最好还有个稳定体面的工作,比如体制内的。这三样里面,能占两样,其实就很难得了。”
她顿了顿,语气平和但意思明确:“至于车和房,我觉得在这个年纪,男生有这些应该是标配吧?不算加分项,但没有的话……”她没再说下去,只是微微笑了笑。
王卓立刻听懂了她的潜台词:长相普通(不算优势)、工作不明(非体制内且不稳定)、经济状况(虽有房但并非突出优势,且对方似乎并未看重)。在这套现实的评价体系里,自己显然不属于“上上签”,甚至连“中签”都勉强。
他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反而觉得对方如此直接,省去了彼此猜测和浪费时间的过程。“我明白了,李老师。谢谢您的坦诚。”王卓礼貌地笑了笑,“那今天就不多耽误您时间了。”
两人客气地告别,没有再多说什么。
走出咖啡厅,王卓反而觉得轻松了不少。这种结果其实最好,简单明了,彼此都不消耗精力。这远比遇到那种不表态、只享受被讨好感觉的对象要强得多。
他拿出手机,给母亲回了电话。“妈,见过了。”“怎么样?人姑娘不错吧?”母亲的声音充满期待。“人是不错,挺干脆的。不过人家没看上我。”王卓语气平静地说。“啊?为啥呀?你没好好跟人说?”“说了,都说了。可能觉得我工作不稳定吧。没事妈,这个不行再看看吧,不急。”王卓反过来安慰了母亲几句,才挂断电话。
处理完这段小小的插曲,王卓将注意力重新拉回正轨。现代社会的婚恋市场逻辑清晰而冰冷,但另一边,还有一个更加复杂、危险却也充满无限可能的宏大世界在等待着他。那里的规则,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