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 > 第49章 工业蓝图与二十年之约

第49章 工业蓝图与二十年之约(2/2)

目录

“第三期(10-20年),为全面深化期。实现主要行省府城通电、通改良道路,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工’字形(沿海+长江+运河)工业走廊。海外资源实现稳定输入,国内工业体系具备自我升级能力。”

二、注重技术适配与人才培养:

“我们带来的技术,并非一味求‘高精尖’,而是充分考虑大明的现实接受能力。例如,钢铁厂会采用相对成熟、易于维护的小型高炉和转炉技术,而非最先进的巨无霸。电力方面,会大力推广结构简单、易于就地生产维护的小型水轮发电机和光伏板,先在工厂、矿区应用,再逐步联网。”

“最关键的是‘授人以渔’。每一个项目,都采用‘东大专家带队,大明工匠、军户、民夫参与’的模式。我们将立即在南京和北平设立两所初级工业技术学堂,从识图、测量、基础算学教起,确保技术能真正落地生根,为大明培养第一代本土的产业工人和工程师。这将是最重要的‘活的投资’。”

三、解决具体瓶颈问题:

·材料:初期建设所需的大量水泥、钢材,前期主要靠输入,但会同步在矿区附近建设简易水泥立窑和轧钢厂,尽快实现基础建材的本土化,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在铁路难以短期建成前,将优先帮助大明改造现有漕运船只,并设计建造一批适合沿海、长江航运的小型蒸汽明轮船,大幅提升内河与近海运输效率。

·能源:严格遵循“水光互补”策略。在黄河、长江支流等合适地点,优先建设径流式小水电站,对生态影响最小。光伏设备将重点部署在西北、华北等光照充足的地区,为当地的矿业、农业提供动力。

四、重视民生与社会稳定:

“所有工矿、基建项目,将参照东大标准,支付合理的工钱或粮饷,并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和医疗支持,使参与建设的百姓能真正获益,而非服苦役。这不仅能调动积极性,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工业化带来的首批实惠,如廉价的布匹、铁器、农具、食盐(通过化工厂提纯),将尽快投放市场,让普通百姓直观感受到好处。”

谭局长最后总结道:“陛下,此规划的核心,是‘以点带面,基础先行,人才为本,民生为要’。我们并非要瞬间变出个新世界,而是像种树一样,先培育好工业的根苗,让它沿着交通线和资源点,自然而然地生长、蔓延。二十年,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见证一片森林的成形。”

听完这番极其详尽、深思熟虑且完全站在大明立场考虑的补充阐述,朱元璋眼中的疑虑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坚定和憧憬。他站起身,目光灼灼:

“谭局长思虑之周详,谋划之深远,朕心甚慰!如此步步为营,方是江山永固之道!好!朕便与东大立下这二十年之约,即使咱等不到这一天,也有后继之君帮咱完成!倾大明之力,共襄此盛举!”

这份充实了血肉与灵魂的工业蓝图,终于获得了大明最高决策者的全力支持,即将开始它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