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微服见闻(2/2)
“方便!太方便了!”王老四连忙说道,脸上满是感激之情,“比以前烧柴省事多了,也暖和!关键是便宜,咱这点伤残抚恤,也烧得起!这还得感谢洪武爷仁慈,念着咱们这些伤残的老兵,给安排了厂里的轻省活计,能挣几个工钱贴补家用。”
朱元璋点点头,状似无意却又带着几分关切地问:“听说,今年宫里特意给军户们发了些食盐和白糖?可都收到了?没有遇到克扣吧?”
“收到了收到了!足斤足两的!”王老四忙不迭地说,眼中闪着兴奋的光,“洪武爷心里装着咱们呢!俺娘说,这可是精贵东西,舍不得吃,要留着……留着明年给俺说媳妇的时候,加到聘礼里,也显得咱家体面些!”他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地搓了搓那仅存的右手。
朱元璋闻言,脸上露出真切而温暖的笑意,轻轻拍了拍王老四的肩膀:“好!好小子!成了家,好好过日子!你爹死在岭北,你丢胳膊在捕鱼儿海,你们王家,对得起大明!”王卓在一旁听着,心中震动不已,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大明江山,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军户之家,一代代用热血浇铸而成。
离开王老四家,朱元璋仍沉浸在对军户生活的感慨中。他深知匠户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于是对王卓说道:“匠户们世世代代靠手艺吃饭,如今政策有变,咱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说着,便带着王卓转到了一处匠户聚居的区域。
这里的房屋明显更为低矮破旧,墙壁上的泥土有些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砖块。他们走进一户人家,家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正在用煤炉烧水,见有生人,显得有些拘谨,双手不自觉地搓着衣角。
“老哥,别忙活,我们就看看这炉子好用不。”朱元璋和气地说,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说起煤炉,老匠人话多了起来:“好用!比从前强多了!不呛人,还省料。”他指着屋里虽然陈旧却擦得发亮的工具,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以前啊,咱匠户世世代代,就跟这木头、铁疙瘩打交道,难有出头之日。可现在不一样喽!”老人脸上泛起红光,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家里的小子,被选上去那个什么‘新学堂’了!回来说,学堂里教的那些东西,了不得!听说,学成了,干得好,将来还能有官身!这……这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啊!”
老人的喜悦如同春天的暖阳,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还特意提到,家里的小孙儿前些日子也免费打了那天花疫苗,“心里踏实多了,就盼着他好好长大。”
从匠户家出来,天色已渐近黄昏。朱元璋望着远处的田野,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想要看看农户生活的念头。他对王卓说道:“走,咱再去郊外的村庄看看农户们过得咋样。”马车再次启动,朝着郊外的方向驶去。
最后,朱元璋信步溜达到了郊外一处村庄。在一间茅草屋前,他们见到了一户更为困苦的农家。男主人面色蜡黄,腹部有明显的胀大,显然是血吸虫病的症状,但精神头尚可,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坚韧。
“老丈,你这病……”朱元璋关切地问,声音中充满了同情。
“多谢贵人关心,”那农户勉强笑了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无奈却又有着对未来的期待,“之前官家来了人,说是免费发药治这‘大肚子病’,俺吃了些时日,见效很快!郎中说,再吃一阵,好好将养,开春差不多就能好利索,赶得上春耕!”他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仿佛看到了丰收的景象,“而且听说,官家明年还会给咱们发高产的稻种!盼着来年,真能吃上一顿饱饭……”
回程的马车上,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他的眼神深邃而凝重,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大的问题。直到马车驶近宫门,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无尽的力量:“王卓,你看到了吗?朕要的,就是让他们都能有奔头。军户能娶上媳妇,匠户的子孙能有前程,农户能吃上饱饭,病了能有药医……这条路,还长得很,但咱们,必须走下去。”
王卓郑重地点了点头。这一次微服私访,比任何奏章和数据,都更直观地让他感受到了肩上责任的重量,以及正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悄然发生的、充满希望的改变。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大明,正在他的眼前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