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我要的不是这‘盛世’虚名(2/2)
“第一,军户子弟常年接触军械,尤其火器营的,对机械有天然亲近感和敬畏心,接受新事物的门槛远低于纯粹的农民。”
“第二,军户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严密的军事化管理体系,子弟的组织性、纪律性、执行力远超散漫的农户。这恰恰是操作和维护复杂机械设备最关键的素质!”
“第三,选择年轻子弟,十六到二十五岁,正是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的黄金时期。”
“我们可以依托卫所驻地,建立临时的快训基地。制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铁牛驯化令’!”谭明越说思路越清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快速勾勒计划:
“前十日:理论灌输。认图识件,明白离合、油门、制动为何物,机油、冷却水如何检查,简单故障如何判断。不求精通,但求识得‘铁牛’脏腑筋骨。”
“中十日:实操演练。在划定的安全场地,一对一、手把手教!点火、起步、转向、挂犁、空驶……不怕慢,就怕错!反复练,形成肌肉记忆!”
“后十日:实战演练!开到军屯田里去!在真实的田地里,扶着真实的犁铧,耕出真实的垄沟!把理论化作汗水浇灌出的成果!”
“这批人,就是大明迈向机械化农业的第一批火种!他们学成后,立刻回到各自的卫所军屯田实践,边做边学,积累经验。同时,他们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至于其他大型基建,”谭明补充道,“确实可以缓一缓,集中精力突破农业机械化这个瓶颈。不过,有一个项目刻不容缓——松江码头和远洋船队必须立刻投入运营!”
他的手指点向地图上浩瀚的太平洋:“大洋洲!那里的矿产储量惊人,尤其是高品质的铁矿石和煤炭!那不只是东大的需要,更是支撑大明未来工业化进程的基石!没有足够的‘工业血液’,我们的所有蓝图都是空中楼阁!”
王卓深吸一口气,胸中翻涌的挫败感被谭明细密而务实的计划一点点安抚、点燃。他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我明白了!农业机械化是释放人力的当务之急,是根基!而远洋开采,是获取工业原料的生命线!这两者并行不悖,是支撑两个时空华夏共兴的双轮!松江船队,即刻启航!”
“东大会提供全套开采设备、运输船队的技术图纸和生产支持。”谭明承诺道,“但操作层面,同样需要就地培养人才。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所有岗位都从东大派人。建议你优先从沿海经验丰富的渔民和纪律严明的水师官兵中选拔。他们对海洋的敬畏与熟悉,是宝贵的财富,学习船舶操作和基础采矿技能会事半功倍。”
带着沉甸甸却方向明确的计划重返大明,王卓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一道道盖着工部、兵部大印的征选令,飞马传递至各卫所:
“征召令:为兴国本、助农桑,特遴选各卫所军户子弟,年十六至二十五,体健机敏,粗通文墨者,习驭‘铁牛’(拖拉机)之术!习成者,月饷足银元十枚!技艺精湛、表现卓异者,论功行赏,擢升官职!”
丰厚的待遇和晋升的许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各卫所符合条件的年轻子弟闻风而动,踊跃报名。很快,第一批经过初步筛选、眼神中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年轻人,被集中到了金陵城外新设立的“农机教习所”。
教习所的空地上,拖拉机再次排开。来自东大的技术员站在其中一台拖拉机旁,努力用夹杂着生硬官话的词汇讲解:
“诸位看好!此乃起动钥匙,此为离合踏板,此为油门踏板!启动之前,必须检查此处‘机油尺’,看‘机油’是否足量;看此处‘水箱’,‘冷却水’是否充盈……”他一边说,一边费力地比划着。
学员们瞪大眼睛,屏住呼吸,拼命记忆着这些闻所未闻的名词和操作。一个胆大的小伙子举手,指着拖拉机巨大的油箱问道:“先生!这……这铁牛一天真能吞下那许多‘油料’?这可比真牛吃的草料金贵太多了!”
技术员笑了,拍了拍冰冷的钢板:“金贵?但它一日能耕百亩良田!顶得上五十头壮牛昼夜不息!它不知疲倦,不惧寒暑,只要‘喂饱’了油料,便能一直干下去!算算总账,省下的牛力、人力、时间,岂是这点油钱可比?”
“哗——!”人群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叹声,看向“铁牛”的眼神不再是单纯的惊奇,开始带上了一丝对“力量”的敬畏和对“效率”的憧憬。
与此同时,松江码头。
巨大的栈桥伸向波涛微漾的海面,新下水的远洋货轮静静停泊。来自水师的健卒和饱经风浪的黝黑渔民,同样在东大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接触那些庞然大物般的采矿设备和复杂的航海仪器图谱。
在众多参与培训的水师官兵中,一个面容清秀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对远洋航运知识有着超凡的悟性。
课后,东大专家特意找到这位年轻人:\"你对航海之道的领悟远超常人,不知如何称呼?\"
年轻人恭敬行礼:\"回先生的话,学生马三宝,现为东宫侍从。\"
\"马三宝......\"专家若有所思地重复着这个名字,\"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日后必成大器。\"
王卓站在金陵城外的教习所旁,又远眺着松江方向。农机引擎的试车轰鸣声隐隐传来,如同新生的脉搏。远洋船队的帆影虽远,却已在心海起航。
道路依然漫长,荆棘遍布。但希望的星火,已然在年轻一代好奇而坚定的目光中被点燃。他相信,这些年轻的“铁牛驯兽师”们,终将驾驭着钢铁的力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犁出崭新的时代;那些勇敢的航海先驱,也必将劈波斩浪,从遥远的大洋,为华夏巨龙带回工业崛起不可或缺的钢铁脊梁!
然而,一个更现实的难题立刻浮上心头,如同冰冷的铁链缠绕着那些轰鸣的引擎:
这些铁牛要吃饱,要喝足!
“油”!
建立一套完善的燃油供应体系——从勘探、开采、运输到炼制、储存、分配——其难度和所需的时间精力,恐怕丝毫不亚于培训驾驶员!
王卓的目光变得深邃。看来,开采大明境内可能的油田,以及建立大明第一座现代化的炼油厂,已经刻不容缓地提上了日程。这将是另一场无声却同样艰难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