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惊喜觉醒空间我要去霍霍鬼子 > 第191章 小倭国

第191章 小倭国(1/2)

目录

陈坤坐上飞机,望着舷窗外逐渐缩小的北美大陆。

漂亮国对倭国人的全面遣返行动,还在舆论场中余波未平。

那场由他搅动的风波,最终以数十万名倭国侨民,被限期离境告终。

也算暂时斩断了,倭国在北美大陆的部分根基。

但陈坤清楚,这不过是冰山一角。

在遥远的南美,那个被私下称为“小倭国”的巴西,才是倭国海外布局最深远的据点。

十二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降落在圣保罗瓜鲁柳斯国际机场。

扑面而来的热带湿热空气里,竟夹杂着淡淡的味噌汤香气。

仿佛在提醒他,这里早已是倭国移民的另一块“故土”。

找了一家酒店住下,然后找了一个翻译。

陈坤才知道,倭国人遍布巴西的日裔聚居地,已经从东南沿海到了内陆腹地。

从走出机场,陈坤一眼就看到了标有日语和葡萄牙语,双语标识的指示牌。

沿途的商铺中,日式料理店、和服店与巴西烤肉店、桑巴舞馆相邻而立,恍惚间让人分不清身处何地。

这并非偶然,经过百余年的繁衍,巴西已成为全球日裔人口最多的国家。

而这些日裔的居住分布,早已形成了清晰的格局。

根据翻译的诉说,巴西70%的日裔,集中在圣保罗州。

这里既是巴西经济中心,也是日裔移民的“大本营”。

圣保罗市的自由区,更是堪称“巴西东京”。

这里的街道,铺着日式石板路,两侧林立着日式百货商场、神社和语言学校,日语是除葡萄牙语外最常用的语言。

每天清晨,老年日裔会在社区广场打太极、练剑道。

年轻人则穿梭于售卖日式零食,和电子产品的商铺间。

就连当地警察局,都配备了专门的日语翻译,以应对日常事务。

陈坤在自由区闲逛时发现,这里的日裔社区,几乎形成了完整的生活闭环。

从出生到死亡,从教育到医疗,都能在族群内部得到满足,宛如一个镶嵌在巴西版图上的“国中之国”。

除了圣保罗州,巴拉那州是日裔的第二大聚居地,占巴西日裔总人口的12%。

该州的隆德里纳市、库里蒂巴市周边,遍布着由日裔经营的大型农场。

这些农场,大多保留着日式管理模式。

田间劳作的农民,不少仍说着带有九州口音的日语。

马托格罗索州和帕拉州的日裔占比,虽分别只有2.5%和1.2%,但聚居特征同样明显。

马托格罗索州的日裔,主要集中在农业开发区,掌控着当地大豆和玉米种植的核心资源。

帕拉州的日裔,则深耕矿业和林业,在亚马逊雨林边缘的资源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里约热内卢州、米纳斯吉拉斯州等,也有零散的日裔社区分布。

这些社区,大多以行业为纽带聚集。

比如里约的日裔,多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

米纳斯吉拉斯州的日裔,则聚焦于咖啡种植和食品加工。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日裔的聚居区,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通过宗族网络、行业协会相互连通,形成了一张覆盖巴西主要经济区域的隐形网络。

翻译人员,应陈坤的要求,带着陈坤来到了档案馆。

陈坤在巴西国家档案馆,查阅资料时,一份泛黄的移民统计报告,揭开了关键数据。

截至1987年,倭国累计向巴西,输出移民约27.5万人。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有组织迁徙,每一组数据,都镌刻着时代印记。

这场移民潮的起点,可追溯至1908年。

当年6月28日,781名倭国移民,乘坐“笠户丸”号海轮抵达巴西桑托斯港,成为首批登陆南美的倭国移民。

这些移民,多来自倭国九州和本州的贫困乡村。

因国内人口激增、土地匮乏而被迫背井离乡。

而彼时刚废除奴隶制的巴西,正急需劳动力,填补咖啡种植园的人力缺口。

双方政府一拍即合,签订了《移民契约》。

1908年至1921年的第一阶段移民中,共有3万余名倭国人抵达巴西。

他们大多在圣保罗和巴拉那州的种植园,从事苦力劳动。

1922年至二战前夕,是移民鼎盛时期。

这一阶段,共有超过14万倭国人移民巴西,平均每年移入约9000人。

当时倭国国内遭遇经济危机,农业破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