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我在唐朝斩妖那些年 > 第222章 长安暗涌

第222章 长安暗涌(1/2)

目录

契丹王庭的惊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四周扩散。

就在秦昭离开王庭的次日清晨,数支代表着契丹最高权力的令箭,携带着契丹王李失活那份带着恐惧与颤抖的退兵令,分别射向仍在围攻朔州的契丹大营,以及散落在草原各处、尚未参战或正在劫掠边境的契丹部落。

几乎在同一时间,奚族王帐也收到了来自契丹的紧急通报和退兵建议。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友和进攻矛头,本就有些摇摆不定的奚族可度者,在得知唐军镇国公已亲临北境、并以雷霆手段压服契丹王庭的消息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下令本部人马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迅速北撤。

朔州城下,原本攻势如潮的契丹大军,在一夜之间变得偃旗息鼓,并于次日黎明时分,开始出现大规模、建制完整的后撤迹象,秩序虽然尚存,却难掩仓惶。

城头之上,一夜未眠、随时准备血战到底的朔州守军和裴旻带来的幽州铁骑,看着如潮水般退去的敌军,先是难以置信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退了!胡虏退了!”

“是镇国公!一定是镇国公爷的神威!”

“天佑大唐!国公爷万岁!”

欢呼声浪席卷全城,无数坚守多日、伤痕累累的将士相拥而泣,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对那位神秘而强大的镇国公的崇敬,交织在一起。

裴旻按剑立于城楼,望着远方烟尘滚滚、狼狈北窜的敌军,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虽已从绯烟处得到预警,但真正亲眼见证这堪称奇迹的一幕,依旧感到震撼莫名。一人之力,压服一国,令十数万大军不战而退,这是何等的威势?

“传令!骑兵集结,随我出城,尾随追击三十里,收拢被掳百姓,焚毁敌军遗留营寨辎重!”裴旻压下心中激动,果断下令。虽不能大规模追击以免中伏,但趁势扩大战果、收复失地、提振士气却是必要之举。

“将军,那绯烟姑娘……”副将低声问道。

裴旻看了一眼站在不远处、同样望着北方天际的狐妖少女,沉吟道:“好生招待,不可怠慢。待此件事了,本将军亲自护送她回长安,向国公爷复命。”他心中清楚,这位狐妖在镇国公心中的地位,恐怕非同一般。

绯烟并未在意身后的议论,她轻轻抚摸着怀中那枚冰冷的玄铁令牌,感受着其中残留的、令她心悸又安心的混沌气息,心中默默道:“公子……您已经做到了。接下来,该回长安了么?”

她知道,北境的战事已定,但长安城内的风波,恐怕才刚刚开始。

就在北境烽火迅速平息的同时,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却沉浸在一股诡异而紧张的氛围之中。

韦氏之乱与邪神降临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另一场不见硝烟,却同样凶险的争斗,已在帝国的权力中心悄然白热化。

东宫,崇文馆。

太子李瑛面色阴沉得几乎要滴出水来,他面前跪着几名心腹属官,皆是大气不敢喘。

“废物!一群废物!”李瑛猛地将手中的茶盏摔得粉碎,滚烫的茶水溅了那几名属官一身,却无人敢动。“让你们趁着秦昭不在,拿下靖安司几个据点,抓几个把柄,结果呢?人没抓住几个,重要的东西一样没找到,反而打草惊蛇!现在满朝文武都在看本宫的笑话!连宋璟那个老东西,今日在朝会上都敢暗讽本宫行事孟浪!”

一名属官硬着头皮道:“殿下息怒!实在是那靖安司经营日久,狡兔三窟,我们突袭的那处据点,似乎只是他们故意抛出来的弃子……而且,杜蘅和雷万春反应太快,我们的人刚动手不久,他们就调动了靖安司主力反制,金吾卫里我们的人也被看住了,无法全力配合……”

“弃子?”李瑛眼神闪烁,闪过一丝疑虑。难道自己的行动,早已在对方的预料之中?是杜蘅、雷万春?还是……远在北境的秦昭?

想到秦昭,他心中便是一阵无力与嫉恨。那个人,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原本想趁其不在,剪除其羽翼,稳固自身地位,却没想偷鸡不成蚀把米。

“殿下,”另一名属官低声道,“如今北境战事似乎……似乎进展顺利,若那秦昭携大胜之威回朝,只怕……”

后面的话他没敢说,但李瑛明白。只怕他这太子的位置,就更坐不安稳了。父皇病重,秦昭权倾朝野,又有擎天保驾之功,若他真有异心……李瑛不敢再想下去。

“我们安插在范阳、河东的人呢?有没有消息传来?北境具体情况到底如何?”李瑛急切地问道。他现在迫切需要了解北境的真实情况,以做应对。

几名属官面面相觑,最终一人艰难道:“回国公爷……我们……我们与外界的联系,从昨日开始,就变得异常困难,很多消息渠道似乎……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掐断了。北境的具体战报,我们得到的,甚至比政事堂那边还要滞后……”

李瑛心中一沉。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掌控靖安司庞大情报网的秦昭,还能有谁?他这是已经开始对自己进行信息封锁了?

一种被孤立、被窥视的巨大恐惧,瞬间攫住了李瑛的心脏。

大明宫,蓬莱殿。

与东宫的焦躁不安相比,武惠妃这里显得平静许多,甚至带着一丝隐秘的愉悦。

武忠嗣刚刚通过秘密渠道送来了北境最新的战报简报——契丹、奚族已然退兵,朔州、云州之围已解,王忠嗣部安然无恙,裴旻部正在扩大战果。

“果然……不出本宫所料。”武惠妃轻轻放下手中的密报,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这位镇国公,当真是国之柱石,擎天之栋。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平定了北境,看来,有些人要坐不住了。”

她身旁侍立的一名心腹宦官低声道:“娘娘,太子殿下此次行事鲁莽,已然失了先手。我们是否要……”

武惠妃摆了摆手,慵懒地靠回软榻:“急什么?好戏才刚刚开场。太子越是焦躁,犯的错误就会越多。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必要时……再推他一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