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我在唐朝斩妖那些年 > 第224章 血色黎明

第224章 血色黎明(2/2)

目录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众人望去,只见一队骑兵护卫着几辆马车,正从朱雀大街方向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宰相张说和宋璟!

两位老臣在车驾尚未停稳时便匆忙下车,快步走到秦昭面前,虽然官袍有些凌乱,神色疲惫,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镇国公!您终于回来了!”张说声音有些沙哑,“昨夜城中大乱,宫门紧闭,消息断绝,老夫与宋相心急如焚,奈何手中无兵,只能紧闭府门,约束家人部曲……幸得国公爷力挽狂澜,平定叛乱,否则大唐危矣!”

宋璟也拱手道:“国公爷擎天保驾,功在社稷!只是……不知陛下龙体……”

秦昭看着这两位在叛乱中选择了明哲保身,但也未曾与叛军同流合污的老臣,神色稍缓:“陛下暂无性命之忧,但需长期静养。朝中之事,暂由本公与二位相公,及政事堂诸位同僚共同商议。”

张说与宋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复杂。陛下不能理政,太子被软禁,寿王谋逆被擒……这朝堂大权,已然毫无悬念地落在了这位年轻的镇国公手中。他们此刻前来,既是表明态度,也是试探风向。

“国公爷,如今局势初定,百废待兴,首要之事乃是稳定人心,恢复秩序,并……理清叛逆,以正国法。”张硕斟酌着词句说道。

“张相所言极是。”秦昭点头,“叛逆名单,杜蘅已初步整理。如何处置,还需二位相公与政事堂共同议定,报本公核准即可。”

他将名单递给了张硕。这既是一种放权,也是一种考验。他要看看,这些文臣在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清洗时,会如何抉择,是秉公处理,还是趁机党同伐异,或是畏首畏尾。

张说接过名单,只看了一眼,手便微微一颤。上面的名字,牵扯太广了。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老夫必当秉公办理,绝不姑息!”

宋璟也郑重点头。

就在这时,一名靖安司属官快步跑来,低声在杜蘅耳边说了几句。杜蘅脸色微变,上前对秦昭禀报道:“国公爷,刚刚收到消息,武惠妃……在蓬莱殿内,悬梁自尽了。”

众人皆是一静。

张说与宋璟面露惊愕,随即化为一声叹息。武惠妃是李瑁生母,其子犯下如此滔天大罪,她即便未曾直接参与,也难逃干系,自尽或许是保全颜面、避免牵连家族的最好选择。

秦昭眼神没有丝毫波动,仿佛早有所料。武惠妃此女,工于心计,善于借势,李瑁的野心未必没有她的推波助澜。如今事败,她选择自我了断,倒也省了不少麻烦。

“知道了。按制处置吧。”秦昭淡淡道。

晨曦终于刺破了最后的黑暗,金色的阳光洒落在满目疮痍的长安城头,也照亮了承天门前这群决定帝国未来命运的人们。

秦昭抬头,望向那轮初升的旭日,玄色的衣袍在晨风中微微拂动。

一夜的血色已然过去,但黎明带来的,并非只有光明。

权力的真空需要填补,叛乱的余毒需要肃清,暗处的敌人依旧虎视眈眈。而龙榻上那位曾经雄才大略的帝王,还能否再次醒来,执掌这万里江山?

这一切,都成了悬而未决的谜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这一刻起,大唐帝国的权柄,已悄然转移。一个新的时代,或许就在这血色黎明之后,缓缓拉开了序幕。而站在时代浪潮之巅的,正是这位执掌混沌、以绝对力量镇压一切不服的年轻镇国公——秦昭。

他的目光扫过逐渐恢复生气的街道,扫过恭敬肃立的臣属,最终投向远方。

北境已平,内乱初定。

但归墟的谜题,寂灭圣教的威胁,乃至那高高在上、似乎冷漠旁观的仙界……前路,依旧漫长。

“回靖安司。”秦昭收回目光,语气平静,率先迈步向前。

杜蘅、雷万春紧随其后,张说、宋璟等大臣也连忙跟上。

长长的队伍,在晨曦的照耀下,向着位于长安城中心的靖安司总部行去。那里,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唐帝国真正的权力中枢。

而长安城的百姓,在忐忑与期盼中,迎来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清晨。他们知道,这座城,这个帝国,已然不同。而带来这一切改变的,是那位如同神魔般强大的玄衣国公。

新的秩序,将在废墟与鲜血之上,开始建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