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142章

第142章(1/2)

目录

此后更有一位在野猛将携数百族人,持王朗荐书前来投奔,为曹魏阵营再添虎将。

公元1284年

这位将领正是日后威震四海的【五子良将】于禁,字文则,泰山郡钜平人士。

王朗对于禁颇为赏识,特意向曹操举荐,在荐书中写道:此子有统帅之才。

曹操早年间就听闻于禁曾率领乡勇抗击黄巾的事迹,当即任命他为军司马。

与此同时,曹操正率领文武群臣全力经营兖州,大力恢复民生经济。

......

冀州渤海郡南皮城内。

谋士逢纪献策,袁绍指使冀州各郡守以天子年幼、被董卓挟持为由,联名上书刘虞,劝其登基称帝。

当初袁绍就任渤海太守,凭借冀州丰厚的钱粮储备和袁氏名望,很快网罗了大批能臣干将。

在幕僚辅佐下,袁绍大肆扩军练武,最终凭借雄厚军力和家族声望夺得诸侯盟主之位。

然而供养十余万大军耗费甚巨,仅靠渤海郡的积蓄根本难以为继。联盟解散后,袁军粮草几近告罄。

幸得魏郡太守韩馥雪中送炭,在袁军途经魏郡时奉上二十万石军粮,暂解燃眉之急。

此时的袁绍既受幕僚大丈夫当自立的鼓动,又对洛阳朝廷颇为不满,渐渐萌生异心。

他原想凭借袁氏声望稳守渤海,再徐图周边郡县。但身为太守终究要受冀州牧节制。

若欲扩张势力,势必与刘虞发生冲突。虽然袁绍自信能轻易击败这个只知埋头发展民生的州牧。

公元1285年

**其一**:世人皆知刘虞与燕王交情匪浅,袁绍忌惮燕王雷霆之怒,始终不敢贸然进犯刘虞属地。

**其二**:袁绍意图挣脱洛阳傀儡朝廷的束缚。

洛阳朝廷虽为傀儡,却仍是唯一能名正言顺抗衡长安政权的存在。

袁绍欲另立新朝,然其声望孱弱,难服天下。

反观现任冀州牧兼宗正卿刘虞,不仅名满四海,更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丹阳太守刘舒之子。

简言之,刘虞与燕王同属东海恭王一脉,皆为皇室嫡系正统。若汉灵帝一脉绝嗣,刘虞便是最有资格承继大统之人。

更要紧的是,刘虞虽德高望重,却拙于军政谋略。

谋士逢纪直言:纵使刘虞称帝,亦难阻主公韬略,反可为主公输送粮饷物资。主公凭拥立之功,自可晋位大将军,总揽朝纲,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荡平四海,问鼎天下。

故而袁绍退求其次,欲联合太守、国相及各路诸侯,共推刘虞登基。

**袁绍与幕**关算尽,却未必尽如人意。

他们将人心想得太过简单,认定但凡诸侯,必怀君临天下之志。

然亦有明眼人嗤之以鼻,刘备便是其一。

诸侯会盟推举盟主时,刘备全力拥护袁绍,因而开罪燕王刘凤,只得暂附袁绍麾下,欲借其势谋己之利。

在刘备看来,拥立刘虞称帝纯属痴人说梦。

以他对刘虞的了解,此人断不会行此僭越之举。

见袁绍及帐下文武志得意满、喜形于色,刘备不愿扫兴,更不想平白惹得袁绍心生不快。

他本就想借袁绍之势为自己谋取立足之地,何曾真心实意替袁家筹谋?此刻只得挤出笑容,佯装欣喜地随声附和。

……………………

永汉元年五月廿五,冀州魏郡邺城,州牧府内。

刘虞展读手中信笺,骤然瞳孔骤缩,怒拍案几厉声谩骂,字字句句直指袁氏先祖。堂下臣僚见主公怒发冲冠,面面相觑不知信中何等内容竟引雷霆之怒。

田丰大步上前取信,与众同僚共览。信中写道:【关东诸侯议:因幼主受制于董卓,今献帝年仅十岁,生死未卜。刘虞乃汉室宗亲之长者,当共推为新君。】

田丰阅毕,不解道:主公,此乃天赐良机,何故动怒?这位顶尖谋士虽智计超群,却秉性刚直,言辞常失于迂阔。

刘虞怒火未消,瞪视这位心腹谋臣——若非素日涵养深厚,此刻早该拍案叱骂。他强压怒气叹道:元皓当真读不出弦外之音?袁本初岂会诚心拥戴?不过欲借我之名行**之实,效董卓故伎罢了!纵使关东诸将真心推举,北方燕王手中尚有**遗诏,明定当今陛下乃正统嗣君!

遗诏中明确指派燕王殿下担任监国一职,辅佐新皇处理朝政。

我深受**陛下恩泽,岂能做出大逆不道之举,公然谋夺当今天子的帝位?

此事绝无可能,尔等休得再议!若再妄言,定以谋逆之罪严惩!

沮授读完密信,仍不甘心,上前劝道:主公,此乃天赐良机!

关东诸侯一致拥立主公登基,取代被**董卓操控的小皇帝,对主公而言实乃千载难逢之机遇!

其一:主公乃东海恭王刘强后裔,血统纯正的皇族嫡系,又任宗正卿之职。若登基称帝,必得天下诸侯鼎力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