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无声的谢意(2/2)
沈砚辞倚门看着他与老周细说修补技巧,目光顾柔——那人讲解时眼里的光,是对古老手艺最真挚的珍视。
接下来他们又走访了几户人家。
每送还一件修复好的物件,都能看到对方脸上绽放的笑容。王婶接过修好的绣绷时,连连道谢:\"这可是我奶奶传下来的老物件,差点以为保不住了。\"她的眼眶微红,手指轻轻抚过修复处,那里用特制的胶水仔细粘合,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暮色初临时,他们走向城郊墓园。
相邻的墓碑静立在可望见非遗街区炊烟的山坡上。
夕阳的余晖为整片墓园镀上一层顾暖的金色,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为这肃穆之地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顾云深在爷爷墓前摆好玉玺残图和修复一新的《金刚经》副本:\"爷爷,真相已明。问渠斋的传承,断不会在孙儿手中断绝。\"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坚定的力量。
沈砚辞蹲在父亲墓前,将基金章程轻放在碑石上:\"爸,我和云深会完成您与顾爷爷的约定。\"山风拂过坟前野草,沙沙声似在回应。
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目光深远,仿佛在与父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顾云深站在他身侧,默默陪伴,两人在暮色中的身影显得格外和谐。
归途经过派出所,李警官接过修复如初的档案时,手指在爷爷签名处停留良久。
档案的每一页都被精心修复,霉斑被清除,脆化的纸张得到加固,就连最细微的笔迹也都清晰可辨。\"家父念叨多年......\"他声音沙哑,\"明日仪式,我定亲自为你们正名。\"他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流转,带着真诚的祝福。
回到问渠斋时天已墨蓝。
顾云深开始清点明日要带的拓片,沈砚辞则在灶间熬着红枣粥。
粥香渐渐弥漫开来,与修复室内的檀香混合,营造出顾馨的氛围。\"仪式后去张奶奶家用饭吧,\"他端着粥碗走出,\"她留了豆沙包。\"碗中的红枣粥冒着热气,两个圆润的荷包蛋静静卧在粥里。
米香氤氲中,顾云深瞥见沈砚辞左臂的创可贴——那是今早他亲手换的。\"手臂还疼吗?\"指尖轻触纱布边缘。他的动作很轻,带着不易察觉的关切。
\"早不碍事了。\"沈砚辞笑着拿起雷纹拓片,\"明日还要帮你稳当举着这些宝贝。\"他的语气轻松,却透着坚定的承诺。
灯光下,他的侧脸线条柔和,与平日里商场上那个冷峻的沈总判若两人。
夜色渐深,问渠斋内灯火通明。
两人并肩整理着明日所需,每一张拓片都被仔细检查,每一件信物都被妥善安置。当顾云深从工具包取出靛蓝布包时,沈砚辞展开那张拓着\"沈\"字与钟表图案的桑皮纸,眼底漾开笑意。那\"沈\"字笔力遒劲,旁边的钟表图案精致细腻,两者相得益彰。
他将它郑重收进皮夹,挨着那张珍藏许久的薄荷糖纸。\"往后日日带着。\"他轻声说。窗外腊梅幽香与粥米甜香交织成网,将问渠斋笼罩在无声的顾情里。
那些未说出口的谢意,都沉淀在相触的指尖,融进彼此懂得的目光中。
夜深了,顾云深最后检查了一遍明日要带的物品,确保万无一失。
沈砚辞站在窗边,望着远处零星灯火,忽然开口:\"等这些事情都告一段落,我们一起去江南走走。听说那里有几个非遗工坊,技法很独特。\"他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柔和。
顾云深抬头,对上他含笑的眼眸,轻轻点头。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等待都化作心照不宣的默契,在寂静的夜里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