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暴雨困守问渠斋(2/2)
顾云深和沈砚辞一封封仔细翻阅着,仿佛透过这些泛黄的信纸,窥见了两位老人当年在灯下伏案疾书、在修复台前热烈讨论、在细雨飘摇的问渠斋中彼此扶持的身影。
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日常、那些琐碎却真挚的约定、那些对共同心血结晶——《顾沈合编》的殷切期盼,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两人的心田。
“原来,伯父和顾爷爷,早就为手册的完成,设想好了庆祝的每一个细节。”顾云深摩挲着信纸上关于“豆沙包”和“竹筐”的字句,声音有些低沉。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约定,与修复技艺的严谨记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质朴而深厚的情谊图景。
沈砚辞的目光则久久停留在那封提及“暴雨共守初稿”的信件上。信件的日期,是1997年的5月。他的指尖轻轻拂过那些描述雨夜坚守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场雨的潮湿与寒意,也能体会到两位前辈在困境中相互支撑的顾暖与坚定。
“看来,与暴雨困守问渠斋,几乎成了我们两代人共同的‘仪式’。”他抬眼望向窗外明媚的阳光,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宿命感。
他们将信件重新整理好,与那本蓝色笔记本一同放入一个干燥洁净的新木匣中,准备日后慢慢研读。这些来自箱底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他们对《顾沈合编》编纂历程的理解,更让他们触摸到了沈伯父与顾爷爷之间那份超越工作伙伴、近乎亲情的深厚羁绊。
就在顾云深准备合上那个空了的樟木箱时,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暗格内部。
方才被笔记本和信件遮挡的箱底木板上,似乎刻着些什么。他凑近了些,借着窗外透进的明亮光线仔细看去。
那并非装饰性的花纹,而是几行极其细密、仿佛是用极细的刻刀精心镌刻上去的小字。字迹与沈伯父的笔触相似,却又带着一种罕见的、仿佛刻意隐藏的急促与凝重。
由于光线和角度的关系,字迹有些模糊难辨。
顾云深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他伸出手指,极轻地拂过那些凹凸的刻痕,试图感受其中的内容。
“砚辞,”他再次开口,声音比刚才发现暗格时更加紧绷,“这里……还有字。”
沈砚辞立刻俯身过来,两人头挨着头,屏息凝神,努力辨识着那些隐藏在暗格最深处、几乎与木质纹理融为一体的微小字迹。
阳光偏移,一道光柱恰好落在刻痕之上,勾勒出它们的轮廓。
他们勉强能辨认出开头的几个字似乎与一种早已失传的、传闻中用于记录宫廷秘事的特殊“隐墨”技艺有关,后面还跟着几个含义不明的符号,以及……
以及一个他们两人都无比熟悉的、属于这本《顾沈合编》原始编纂笔记中的特定页码标记。
这些刻意被隐藏、雕刻在如此隐秘之处的信息,究竟意味着什么?沈伯父为何要用这种方式记录?这些字迹所指的“隐墨”技艺,与《顾沈合编》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关联?
樟木箱的清冷香气依旧在鼻端萦绕,而箱底这突如其来的、未解的密码,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两人心中漾开了层层叠叠的、充满疑云的涟漪。刚刚理清的过往,似乎又被蒙上了一层新的、更为深邃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