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老师(2/2)
孟敬之微微眯起眼睛,上下打量着李成安,忽然笑道:\"好小子,为师受了你这一礼,也算是正式行过拜师礼了,从今往后,你便是老夫名正言顺的关门弟子了。\"
李成安耳根微红,却仍保持着行礼的姿势:\"学生惭愧,当时弟子未在蜀州,所以一直未能亲自登门拜见老师。\"
\"行了,为师不是在乎那些虚礼的人。\"孟敬之摆摆手,径直走向茶棚,\"老夫赶了一上午的路,渴得很。\"
李成安连忙跟上,亲自为孟敬之斟茶:\"老师怎会在此?\"
孟敬之接过茶碗,慢条斯理地啜了一口:\"听说要打仗了,所以来北边看了看。\"他抬眼看向李成安,\"怎么,是不是觉得为师老了?\"
\"学生不敢。\"李成安恭敬道,\"只是北境正值多事之秋,老师是读书人,没必要掺和这些兵戈之事...\"
\"放心吧!\"孟敬之微微一笑,\"老夫还走的动,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你小子性子惫懒,怎么也来这北境了?这可不像你。\"
李成安闻言苦笑:\"让老师见笑了。学生确实懒了一些,只是...\"
\"只是觉得一家人都在奔走,自己留在京都过意不去?\"孟敬之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李成安眉头微皱:\"老师明鉴,看来老师知道的也不少...\"
\"老夫是读书人没错,可不是书呆子,该知道的还是心中有数。\"孟敬之捋着胡须,\"否则,王妃怎么会让老夫当你老师,这些年你在蜀州的所作所为,为师觉得你很不错,但就是有些想法太急了些,饭要一口一口吃。\"
“老师此言何意?”李成安有些不明所以。
孟敬之朝书童招了招手:\"小竹子,去把马车里那个檀木箱子取来。\"
书童应声而去,不多时捧来一个精致的檀木匣子。匣子表面雕刻着松鹤延年的图案,边角处已经有些磨损,显然经常被人翻动。
\"你不妨看看。\"孟敬之将匣子推到李成安面前。
李成安疑惑地打开匣盖,只见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一摞泛黄的纸页。他随手拿起最上面一张,顿时瞳孔一缩——这竟是他当年在蜀州书房随手写下的笔记!
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关于改良税制的想法,字迹潦草随意,还有一些自己脑子里关于后世的其他东西,很多东西蜀州并没有实行,是因为当初蜀州地处边境,百姓本来就不富裕,王府要想赚银子,自己想躺平,只能想办法进行部分改动,让地方上富裕起来。
这个时代可不是随便拿点新鲜玩意儿就能大笔赚钱的,解放生产力只是一部分,百姓的购买力和商贾的流动性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李成安当初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留在书房,后来也并没有销毁。
但是没想到这些东西到了自己老师手中,他看着这些草稿,在每一段文字旁边,都用朱笔工整地批注着修改意见。有些地方甚至详细列出了历朝历代制度演变,以及可能遇到的阻力。
李成安颤抖着手翻看育改革的构思、地方官吏考核的新办法等等...而所有这些,都被孟敬之用朱笔一一批注,有些地方批注的字数甚至比他原文还要多。
\"这...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