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北线缓进(2/2)
这样一来,G民党军原本严密的合围之势,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南线的兵力空缺,让苏区的压力瞬间减轻了不少。
消息很快传到了鄂豫皖苏区特委。曾中生、蔡申熙、陈奇和李云龙正在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听到这个消息,都愣住了,随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没想到啊!那个敌团长竟然这么胆小,还谎报军情,把咱们红十五军说成了红一军主力!”李云龙笑着说,“这下好了,南线的敌人不敢往北进了,咱们的压力小多了!”
陈奇也笑着说:“这可真是意外之喜!本来咱们还担心南线的敌人会跟北路的敌人汇合,形成合围。现在他们转攻为守,咱们就能集中兵力,对付北路的敌人了!”
蔡申熙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欣慰:“这一仗,咱们不仅缴获了粮食和弹药,还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真是一举两得!看来,有时候敌人的胆小,也是咱们的机会。”
曾中生看着地图,手指在南线的位置划过,语气坚定:“这是一个好机会!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尽快把缴获的粮食和弹药分下去,让战士们恢复体力,然后集中兵力,对付北路的敌人。只要把北路的敌人打退,咱们就能彻底打破敌人的合围之势,让苏区转危为安!”
1930年12月的豫南大地,寒风卷着枯草碎屑,在光山至罗田的土路上打着旋。
北线G民党军吉鸿昌第三十师与张印湘第三十一师的队伍,正踩着冻得发硬的路面,朝着宣化店方向缓慢推进——这两支非蒋嫡系部队,是在南线肖之楚第四十四师的反复催促下,才勉强从驻地动身,奉命南下进击七里坪。
吉鸿昌的第三十师,士兵大多是河北、河南籍的农家子弟,身上穿的是灰扑扑的棉布军装,领口和袖口磨得发亮,不少人的军帽檐还缺了角。
队伍里的装备算不上精良,主力步枪是汉阳造,枪身大多带着使用多年的划痕,每支枪配弹不足二十发;重武器只有六门75毫米山炮,用骡马驮着走在队伍中间,炮身裹着油布,以防寒风冻坏机件。
师属机枪连有十二挺马克沁重机枪,却因为缺乏零件,有三挺只能靠士兵抬着,根本无法随时架设。
吉鸿昌骑马走在队伍前头,枣红色的战马喷着白气,他眉头紧锁,时不时勒住缰绳回头望——这支刚整编半年的部队,本是西北军余部,士兵们还没从中原大战的疲惫中缓过来,如今又要为蒋介石打“剿共”的仗,人心本就涣散。
紧随其后的张印湘第三十一师,处境比三十师更差。
士兵们穿的甚至有不少是单衣,只能把稻草塞进衣服里御寒,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穿,不少人光着脚,在冻土上留下一串串带血的脚印。
他们的装备以老式毛瑟枪为主,还有些士兵拿着土造的“单打一”步枪,连汉阳造都算是“精锐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