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抚平创伤再起航,休养生息待未来(1/2)
张家院子里,新生儿的啼哭声如同最动听的乐章,驱散了数月来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的阴霾。张西龙小心翼翼地抱着襁褓中的儿子,这个在荒岛月夜下祈愿而来的孩子,此刻真实地在他臂弯里扭动着,红扑扑的小脸,嘹亮的哭声,都让他有一种恍若隔世的不真实感。
林爱凤虚弱地靠在炕头,看着丈夫抱着孩子那笨拙又珍视的模样,苍白的脸上漾开温柔而满足的笑意。王梅红忙前忙后,一会儿给儿媳端来红糖水煮鸡蛋,一会儿又忍不住凑过去看孙子,笑得合不拢嘴。张改成老爷子坐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烟雾缭绕中,眉宇间的愁苦彻底舒展开,只剩下历经劫难后的欣慰与安稳。
整个山海屯都沉浸在张家双喜临门的喜悦中。乡亲们络绎不绝地前来道贺,看着死里逃生的张西龙和那个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孩子,无不感慨万千,都说这是老张家积德行善,感动了上天。
然而,表面的喜庆之下,身体的创伤和精神的疲惫需要时间来抚平。
张西龙、大壮和赵小山三人,虽然活着回来了,但荒岛数月的艰辛求生和最后那场险些夺命的风暴,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长期的营养不良和体力透支,让他们都消瘦得厉害,皮肤黝黑粗糙,身上布满了各种刮擦、叮咬和劳作留下的伤痕。更需要时间恢复的是精神上的倦怠和那种深植于骨髓的警觉。回到安稳的家中,躺在热炕头上,他们却时常在深夜惊醒,耳边仿佛还回荡着风暴的咆哮和海浪的冲击声。
张西龙深知,休养生息是当前的第一要务。他没有急着去考虑未来的生计,而是强制自己和另外两人安心在家调养。王梅红变着法子给他们滋补身体,炖鱼汤、煮鹿肉(来自养殖场)、熬小米粥,将家里最好的吃食都端了上来。林爱凤虽然需要照顾,但也时常催促丈夫多休息。
日子在柴米油盐和婴孩的啼哭声中,缓慢而踏实地流淌。张西龙每天大部分时间都陪着妻儿,看着孩子一天一个样,听着妻子温柔的絮叨,感受着家庭的温暖,那颗在荒岛上磨砺得如同岩石般坚硬的心,渐渐被这平凡的幸福所软化、滋养。
当然,他也没有完全闲着。身体稍有好转,他便开始在屯子里走动。他先是去看了大壮和赵小山,确认他们也在家人的照料下逐渐恢复元气。大壮爹娘拉着张西龙的手千恩万谢,说要不是他带着,他们家壮子肯定回不来了。赵小山的母亲更是直接给张西龙塞了一篮子鸡蛋,抹着眼泪说他是小山的再生父母。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感激,让张西龙更加坚定了要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他也去看了看后山的养殖场。几个月不见,养殖场在张西营和栓柱等人的打理下,规模又有所扩大。鹿群数量增加了,几头母鹿还怀了崽;岩羊已经繁衍出了一小群;那头野牛犊子如今长得更加雄壮,虽然野性难驯,但也被圈养得习惯了;野猪崽也长大了不少,哼哼唧唧地在圈里拱食。看到这一切井然有序,张西龙心中欣慰,大哥张西营是个踏实可靠的人。
接着,他去了那片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参园。参园被他用木栅栏仔细地围了起来,防止野兽和家畜破坏。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覆盖的苔藓,只见畦垄间,那些当年播下的人参种子,如今大多已经长出了三片嫩绿的小叶(三花),也有少数长出了五片小叶(巴掌),在林下的散射光中茁壮成长。虽然距离收获还遥遥无期,但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和财富。福海老猎户时常过来帮忙照看,见到张西龙,激动地拉着他看了半天,连连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对参园的长势也是赞不绝口。
转了一圈,张西龙心中对目前的状况有了底。根基还在,甚至比他离开时更加稳固。这让他对接下来的重新起航,充满了信心。
这天晚上,张西龙将父亲、大哥,以及恢复得差不多的大壮和赵小山叫到自家屋里,开了一个小会。林爱凤哄睡了孩子,也坐在炕沿旁听着。
“咱们这次能活着回来,是捡了一条命。”张西龙开门见山,语气沉稳,“‘海龙号’没了,损失很大,但人还在,咱们的根基也还在,这就是最大的本钱。”
众人都点头,经历了生死,他们对钱财看得更淡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现有的基础。
“眼下,咱们不急着冒进。”张西龙继续说道,“我的想法是,先稳一稳。”
“第一,咱们三个,”他指了指自己、大壮和赵小山,“还得继续养着,把身体彻底养好,把精神头养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一点没错。”
“第二,养殖场这边,大哥你继续管着,按现在的路子走就行。鹿茸、皮子该收就收,跟县里小王那边的联系保持住。这是咱们现在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