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新船下水启新程,近海首航开门红(1/2)
蓝图绘就,说干就干!家庭会议后,张家乃至整个山海屯都仿佛上紧了发条,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新船的建造是头等大事。张西龙将卖鹿茸、豹皮等山货换来的厚厚一沓“大团结”,连同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小心翼翼地包好,带着张西营和大壮,再次找到了当年建造“海龙号”的老船匠李木匠。
李木匠的船坞依旧弥漫着桐油和木材的清香。看到张西龙三人活着回来,老船匠也是唏嘘不已,连声道“祖宗保佑”。当张西龙说明来意,并拿出他精心绘制的新船设计草图时,李木匠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起来。
“嗯……船型更瘦长些,船头尖,利于破浪……龙骨和主要肋骨都用更粗壮的木料,关键连接处用铁件加固……预留了安装设备的底座……西龙啊,”李木匠抬起头,眼中带着赞赏,“你这趟遭难,没白遭,琢磨出来的东西,在理!”
得到老船匠的肯定,张西龙心里更有底了。双方谈好了工钱和用料,签订了简单的契约。李木匠保证,会选用最好的东北红松和榆木,严格按照图纸施工。
造船的钱解决了大部分,但购买二手柴油机的资金还有缺口。张西龙没有犹豫,将目光投向了后山的养殖场。
养殖场的产出,成了新船建设的“输血泵”。张西龙亲自带着新制成的鹿茸和一批品相好的皮子,再次前往县城,找到了药材公司的小王和外贸局的熟人。凭借过硬的品质和之前建立的信誉,这批货卖出了不错的价钱,加上张西营近海作业陆续的一些收入,购买一台状况良好的二手柴油机的资金终于凑齐了。
与此同时,“养殖合作社”的构想也开始落地。张西龙和张西营分头行动,找到了之前就看好的赵老蔫家和海生家。这两家都是屯里出了名的老实勤快人家,劳力也足。
在张家堂屋,张西龙掰着指头给他们算账:“加入合作社,不用你们投钱。我们提供鹿羔、羊羔或者猪崽,你们负责喂养,饲料主要是山上的草和家里的部分粮食、泔水,我们按量补贴一些精料。等技术成熟,也可以赊给你们种苗。等到出栏或者产茸了,扣除种苗成本,利润咱们对半分!平时你们自己地里、海里的收入还照旧。”
这个条件可谓极其优厚,几乎是无风险创业。赵老蔫和海生爹听得眼睛发亮,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下来,当场就在张西龙拟好的简单合作协议上按了手印。很快,第一批鹿羔和猪崽就被欢天喜地的两家人接了回去,精心照料。山海屯的集体养殖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参园那边也没闲着。张西龙虽然忙碌,但每隔几天必定要去看看。他发现自己离开这段时间,参苗虽然总体长势不错,但有些畦垄的参苗明显矮小发黄。他蹲下身,仔细扒开土壤查看,又观察叶片,怀疑是土壤肥力不均或者发生了轻微的根腐病。
他记下情况,回头就去找福海商量,又托人去公社的农技站询问。最后采用了他的建议:将草木灰和腐熟的兔粪、羊粪混合,少量追施,增强地力;同时用大蒜和辣椒煮水,放凉后喷洒,进行土法杀菌。一段时间后,那些孱弱的参苗果然慢慢恢复了生机。这件事让张西龙更加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就在这紧张而充实的筹备中,时间悄然流逝。张家新添的男丁小海洋,在全家人的呵护下,一天一个样,白白胖胖,咿呀学语,成了全家人的开心果。他的存在,仿佛也预示着张家乃至山海屯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两个月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新船终于完工了!
崭新的渔船静静停泊在船坞里,船身刷着深蓝色的防锈漆,白色的船舷线条流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比“海龙号”稍小,但看起来更加挺拔精神。那台二手柴油机已经安装到位,虽然有些旧,但李木匠检查过,核心部件没问题,动力足够。
山海屯的乡亲们几乎都来到了码头,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王梅红和林爱凤抱着小海洋也来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张改成老爷子抚摸着崭新的船舷,眼眶湿润。
“吉时已到!新船下水!”随着李木匠一声高喊,悬挂在船头的红布被张西龙一把扯下!岸上的人群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张西龙、大壮、赵小山三人,穿着崭新的海魂衫(张西龙特意从县里买回来的),精神抖擞地登上新船。张西龙亲自摇动柴油机,“突突突……”沉闷而有力的轰鸣声响起,黑色的烟囱冒出一股青烟!
“解缆!启航!”张西龙站在船头,意气风发地下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