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334章 剂量的奥秘

第334章 剂量的奥秘(1/2)

目录

一夜无话。隔天上午。

节目组的车队离开繁华市区,沿着一条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蜿蜒前行。

最终,车队在一处看起来颇为朴素、甚至有些年代感的农家小院前缓缓停下。

院墙是灰砖砌成,爬满了些绿色的藤蔓,一扇略显陈旧的木门上,挂着一块小小的、被摩挲得光滑的木牌,上面用毛笔工整地写着:“杨氏中医”。

“到了到了!就是这儿!”副导演徐哥率先跳下车,转身对大家做了个“小声”的手势,“各位老师,咱们稍微轻点儿声。杨老这人喜欢清静,虽然每天病人不少,但氛围一直很安静。”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眼前的景象让众人吃了一惊。

小院不大,没有顺和堂那种现代医院的规整和气派,却处处透着一种被岁月和人烟浸润的温润感。

院子里挤满了候诊的人,竹椅、小板凳、甚至几块平整的石头上都坐着人。

大家安静地等待着,偶尔有低声的交谈或压抑的咳嗽声。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而纯正的中药香气,源头是旁边一间敞着门的煎药房,能看到几个砂锅在炉子上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一位阿姨正拿着扇子轻轻扇着火。

堂屋里,一张旧书案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面色红润、穿着朴素棉布衫的老者。

他正微微闭目,手指搭在一位中年妇女的腕间,神情专注而安详。

这就是杨老。

看到节目组一大群人进来,候诊的病人们好奇地投来目光,但并没有喧哗,只是善意地点点头,或微微让开一点通道。

杨老似乎察觉到动静,缓缓睁开眼,看到众人,慈和地笑了笑,点了点头,用手势示意大家稍等片刻,然后又沉浸到他的诊断世界中去了。

安彩妍立刻压低声音,对着手机直播镜头小声地说:“家人们!快看!看到没!这才是真正的大隐隐于市!这么个小院子,病人比大医院专家门诊还多,这得是多好的口碑和医术才能做到啊!太厉害了!这些人绝对不是托不是临时演员哦!”

等了将近半小时,杨老才细致地叮嘱完最后一位上午的病人。

然后,他舒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臂,笑着朝节目组众人走来:“不好意思,实在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乡下地方,简陋了点,委屈各位了。”

“杨老您太客气了!是我们打扰您清净了!”姜三才赶紧拱手回礼,态度十分恭敬。

“杨老,您这儿病人可真多啊,这院子里都快坐不下了!”陆丰羽环顾四周,由衷地感叹道。

杨老无奈地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唉,都是乡亲们和朋友们抬爱。我本来想着退休了,就在自己家看看街坊邻居,图个清闲,每天网上放30个号。可架不住亲戚朋友介绍,还有外地病人大老远慕名跑来,实在是不忍心拒绝,就只能不停地加号。这人啊,一上年纪,精力就跟不上了,看病最怕的就是不仔细,对不起病人的信任。”

说着,下意识地揉了揉眉心。

“我看墙上的锦旗,好多都写着‘胃病圣手’、‘妙手回胃’之类的,您好像主要看胃病?”范游观察着四周,提出了疑问。

“对,专注看胃病几十年了。”杨老引着众人到旁边一个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偏厅坐下,那里节目组已经准备好了简单的午餐饭菜,“倒不是别的病不会看,早年我在镇卫生院那时候,内科外科儿科啥病都得看。就是后来觉得啊,这胃病太折磨人。

人活一世,吃喝玩乐,这‘吃’是顶顶重要的事,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要是连吃饭都成了痛苦,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所以我就琢磨着,把这一块研究透,钻得深一点,能帮多少人,就帮多少人,让他们能吃得下饭,吃得香。”

午餐是简单的农家菜,青菜、土鸡蛋、自家腌的咸菜,却格外清爽可口。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杨老得知林远志是正经中医院校毕业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饶有兴致地问:“哦?小林是科班出身?难得难得!现在肯静下心来学经典的年轻人不多了。你老师是哪位?《伤寒论》读到哪一步了?对治疗痞满的诸泻心汤的灵活应用有什么体会?”

林远志恭敬地回答:“杨老过奖了。老师是南方医科大学的王教授。《伤寒论》晚辈还在不断研习中。关于泻心汤类方,晚辈觉得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寒热错杂、痞利俱甚’的病机核心,以及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的配伍比例和剂量变化,如半夏泻心汤重在和胃降逆,生姜泻心汤侧重水饮食滞,甘草泻心汤则用于胃虚更甚者……”

一老一少就这样聊开了,从《伤寒》谈到《金匮》,从经方谈到时方,气氛热烈。

当杨老听说立川百惠是日本籍中医时,更是大为惊奇,上下打量着她:“哦?这位立川女士日本来的?也学咱们中医?中文还说得这么流利!好啊!这说明好东西,是没有国界的,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他和立川百惠又交流起了中日两国对经方理解和应用上的异同,以及日本汉方医学的规范化与中医学个体化之间的差异。

聊到中医现状与发展,杨老放下筷子,语气变得坚定而深邃:“别看现在中医好像有点低迷,被很多人质疑,但我坚信,它不会消失!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宝贝,经过无数先贤临床验证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在。

现在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情绪压力大,胃病越来越多。总有一天,大家会发现,在调理身体、改善体质、治疗慢性病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