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 > 第33章 展会扬名

第33章 展会扬名(2/2)

目录

展会结束后,王钦回到学校,立刻成了名人。走在路上,经常有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系里领导找他谈话,鼓励之余也提醒他要处理好学习和事业的关系。同学们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羡慕和敬佩。

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全省各地飞来,远远超出了他们小作坊的生产能力。

面对这幸福的烦恼,王钦再次展现出他的魄力和远见。

他首先与校办工厂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将生产部分逐步转移到校办工厂的车间,利用其现有的生产线和工人进行规模化组装,“求是电子”主要负责技术、质检、核心元器件采购和销售。利润分成也做了调整。

其次,他果断扩大采购规模。通过陈海洋表哥和胡老板的渠道,大量进口关键元器件;同时利用新获得的声誉,直接与上海、南京等地的国营元器件厂建立联系,争取到一些计划外的供应。

第三,他正式聘请了柳明月作为公司的“特别顾问”(临时),负责产品宣传文案和部分对外联络工作,支付报酬。柳明月欣然答应,她的才华和人脉得到了用武之地。

第四,他给东北发电报,让赵大军派人(建议让沉稳的郭强)押送一批东北的优质木材和山货过来,不是为了卖,而是作为“礼品”,用于打通与各路神仙(工商、税务、电力、供应商)的关系。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润滑剂”。

忙碌的间隙,王钦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北的信。是林晓霞写来的,信里附了一份剪报——省报转载了关于王钦和收音机的报道!

她在信里写道,报道在厂里和街道引起了轰动,王主任和付厂长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把他夸上了天。父亲把报道看了又看,晚上还偷偷喝了点酒。最后,她委婉地提醒王钦注意身体,别太累,字里行间透着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王钦看着信,能想象到东北家里的喜悦情景。他回信报平安,并嘱咐林晓霞,可以利用这篇报道,进一步巩固公司和机械厂、街道的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

放下笔,王钦走到窗前,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

他知道,展会带来的光环终会褪去,接下来要靠实打实的质量、管理和市场能力说话。

更大的机遇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和风险。

但他无所畏惧。

声名鹊起之后,下一步,是夯实基础,稳步扩张。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即将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的深圳。那里,或许有更大的机遇在等待着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