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 > 第50章 新的征程

第50章 新的征程(2/2)

目录

战略既定,立即执行。王钦亲自挂帅,从研发、生产、销售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整机项目部。一时间,华创电子上下忙得不可开交:派人四处寻找可靠的机箱模具厂和供应商、与国内显像管厂洽谈显示器合作的可能性、奔波于各个元器件市场采购键盘、软盘驱动器、精心设计“华创”的品牌Logo和产品包装箱……千头万绪的工作同步展开,办公室里电话铃声、讨论声、图纸翻页声不绝于耳。

与此同时,王钦深知技术迭代的重要性,并没有因为整机项目而放松主板的升级。基于英特尔最新处理器的“华创二号”主板设计项目,也同期提上了日程,确保技术储备不落后。

正如预料的那样,资金迅速成为了最大的瓶颈。研发整机、推广新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仅靠自身积累和出口利润,已是杯水车薪。王钦审时度势,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超前且大胆的决定:引入战略投资者,适度稀释部分股权,以换取公司发展急需的资金和关键资源。

他主动接触了那些在过去几年里曾对华创表达过投资意向的港资和外资机构。经过多轮谨慎的筛选和艰苦的谈判,最终,他与一家具有国际背景的香港风险投资公司达成了协议:对方向华创电子投资五十万美元,获得公司15%的股权,并有权派驻一名财务总监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这笔投资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谈判过程异常艰难,王钦在控股权和公司发展速度之间做出了艰难的平衡。最终,发展壮大的迫切愿望让他选择了后者。

这笔关键资金的注入,如同给正在爬坡的华创电子加装了一个强大的助推器。整机项目得以抛开顾虑,全力加速推进。采购的零部件陆续到位,生产线进行了适应性改造,操作工人接受了严格的培训。

1984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35周年华诞,举国欢庆。在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日子里,深圳华创电子的生产线上,第一台贴有鲜红“华创”标识的pc兼容机顺利下线!它基于成熟的“华创一号”主板,装配着外购的机箱、显示器和键盘。

虽然这台原型机看起来还有些笨重,工业设计也略显粗糙,机箱边缘甚至有些毛刺,但当王钦和所有参与项目的员工围在一起,看着那台机器被通上电源,指示灯发出稳定的绿光,散热风扇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显示器亮起,显示出熟悉的c:>提示符时,现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不少老员工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一台电脑的下线,更是华创人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是华创电子从配件供应商向整机品牌商转型的里程碑!

王钦将这款倾注了心血的产品命名为“华创1000”,寓意着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新起点,也寄托了对未来千系列、万系列产品的无限展望。

“华创1000”电脑很快被投放市场,凭借其良好的性价比(价格低于同等配置的进口品牌和国内巨头产品)、与Ibpc良好的兼容性,以及华创团队在华南地区提供的快速上门服务支持,很快在南方的一些高校、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中打开了销路。虽然初期的销量无法与Ib、paq等国际品牌,甚至与长城等国内先行者相比,但它像一颗坚韧的种子,在市场的土壤中稳稳地扎下了根,发出了嫩芽。

华创电子,这家曾经从火灾废墟中艰难爬起、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拼杀出来的民营企业,终于勇敢地扛起了“制造中国人自己的电脑”这面大旗。这面旗帜在当时还显得很小,很不显眼,但它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猎猎招展,充满了向上的生机与希望。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王钦回望来路,从1977年那个寒冷冬天里的重生觉醒,到如今1984年秋日的硕果初结,七年风雨,历尽坎坷,几度濒临绝境,但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从未停下追赶时代的脚步。

他深知,未来绝非坦途。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更迅猛的技术变革浪潮、更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所有这些都将是严峻的考验。但此刻的他,内心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豪情。

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是一个万马奔腾的年代,一个机遇远远大于挑战的黄金时代,一个永远属于坚定奋斗者和执着梦想家的伟大时代。

而他,王钦,已经做好了全部的准备,去迎接下一个更加波澜壮阔、更加激动人心的时代浪潮。

他的故事,才刚刚进入精彩的章节,还远未结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