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寒潮涌动(2/2)
优化产品线,聚焦核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王钦忍痛做出决定,暂停了部分投入大、见效慢的预研项目,其中包括他之前颇为看好的“多媒体技术预研组”的探索性项目。他将有限的研发资源,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集中投入到核心的“华创局域网管理系统”和目前还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工业控制板卡业务上。这是断臂求生的无奈,也是聚焦突破的必须。
人员优化与培训并举:为了控制人力成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小幅度的、但异常艰难的末位淘汰,精简了部分业绩不佳或岗位冗余的人员。与此同时,王钦要求人力资源部加强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利用业务相对清淡的时期,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实现“人效”的提升。
这些措施无疑是严厉的,甚至有些残酷。公司里弥漫过一阵低气压,但大家都明白,这是为了活下去。王钦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主动将自己的薪酬大幅降低,出差时只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和业务员挤在标准间里。他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无声地感染着全体员工。一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氛围,在华创内部逐渐形成。
在此期间,王钦花了更多时间深入一线。他不再仅仅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经常下到嘈杂的车间和充满化学试剂味道的实验室,与操作工、焊接工、测试工程师们交谈,递上一支烟,听听他们的牢骚,也征集他们对降低成本、优化流程的“土办法”。他发现,危机之下,往往蕴含着改进的契机。一位老技工提出的改变某个元器件焊接顺序的小建议,被采纳后竟然小幅提升了良品率;一个测试员关于复用部分测试夹具的想法,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来自基层的智慧,让王钦深感团队的力量。
也正是在这段最为艰难的时期,王钦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逆势而动的决定:他批准了一笔不算宽裕但意义特殊的预算,用于加大在软件着作权和专利申请上的投入。
“王总,现在现金流这么紧张,这笔钱是不是……”林晓霞有些犹豫。
王钦看着窗外略显冷清的街道,语气却异常坚定:“晓霞,越是低潮的时候,越是埋头积累的时候。市场可以萎缩,但技术储备不能停。现在正是我们静下心来,把我们的创新成果固化、保护起来的好时机。这是在为未来的复苏,埋下种子。”
他的远见得到了印证。“华创局域网管理系统1.0”版本,正是在这段寒冬期里,完成了最后的测试、优化和文档整理,成功取得了软件着作权。那本薄薄的着作权证书,在那个冬天显得格外沉重。同时,工业控制团队基于之前技术积累,成功开发出的一款用于国产数控机床的嵌入式控制卡,也进入了专利申请流程。这款控制卡,性能测试达到了进口同类产品的80%,但成本仅有其一半!这个突破,如同阴霾中的一缕阳光,初步获得了国内几家急于降低成本、实现国产替代的机床厂的试用订单,为公司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撬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新大门。
苦苦支撑了近一年,到了1991年下半年,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和国际油价的逐步回落,全球经济的紧绷神经似乎稍稍放松。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开始发挥作用,压抑了近一年的市场需求,如同解冻的江河,开始释放。市场信心在缓慢而坚定地恢复。
华创电子,因为准备充分,内部经过优化变得更加精干,并且在产品和技术上有所储备,成为了最早从这场复苏中受益的企业之一。订单量开始快速回升,尤其是那个性价比极高的工业控制卡,以及酝酿已久、将硬件(教育电脑)与自主研发的管理软件捆绑的“软硬一体”教育解决方案,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爆发式增长。之前苦练的“内功”,此刻都化为了市场竞争中的锋利武器。
王钦再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重新变得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厂区和街道,深深地吸了一口初夏温暖而湿润的空气。厂房里传来的机器轰鸣声,此刻听来是如此悦耳。
寒冬已过,春暖花开。
而经过这场经济寒潮洗礼的华创电子,如同经历了一场蜕皮的蝉,虽然过程痛苦,但羽翼变得更加丰满,筋骨更加强健。它不再仅仅是那个依靠市场机会和灵活身段生存的硬件组装厂,而是在危机中证明了自己拥有核心技术积累、高效管理和强大韧性的科技企业。
王钦的目光投向更远处。这一次,他的目标更加清晰和坚定:华创不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硬件制造商,更要成为特定领域(工业控制、教育信息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技术创新者。
他心中那团关于软件定义未来、网络连接一切的梦想之火,在经历短暂的压抑后,此刻正迎着复苏的春风,更加炽烈地熊熊燃烧起来。他知道,下一次的航程,将通向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