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 第102章 何愁关中沃野不丰

第102章 何愁关中沃野不丰(2/2)

目录

许多围观者发出惊叹,脸上写满不可思议。但也有人嗤之以鼻:

\"怎么可能!\"

\"人力怎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这肯定是骗人的!\"

\"要真能建成,我宁愿跳进渭河!\"

毕竟这座大桥的规模太过惊人,看起来简直像神话传说。

质疑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只有参与过新唐医院建设的工匠们信心十足:

\"怎么不可能!\"

\"李公子发明的钢筋混凝土,肯定能建成这样的大桥!\"

\"到时候你可别食言!\"

这些工匠深知钢筋混凝土的神奇之处。看到设计图的第一眼,他们就坚信:

渭河大桥必将成为现实!

能参与这样的工程,让他们热血沸腾,干劲十足。

\"渭河大桥!\"

\"这座奇迹般的大桥必将名垂青史!\"

\"能参与其中,真是三生有幸!\"

\"以后和子孙说起这段经历,该多么自豪!\"

在这种的鼓舞下,所有工匠都爆发出惊人的工作效率。

各种建材很快运抵现场,在万众瞩目之下,工程火速展开。

......

如此重大的工程自然瞒不过朝廷。李世民甚至得到了一份施工效果图,在太极殿上与长孙无忌等重臣共同品鉴。

\"好一座渭河大桥!\"

\"李小子竟有如此能耐!\"

\"建成后必将成为长安新地标!\"

望着图上恢宏的桥梁,李世民难掩激动之情。他明白这座大桥对长安交通的意义。

长孙无忌同样震撼不已:

\"真能跨越这么宽的河面?\"

\"若与关中交通网相连,整个关中都将融会贯通!\"

\"日后百姓过河,马车畅通无阻!\"

渭水两岸,自古隔阂难通。百姓往来需依赖渡船,车马货物更需耗时费力。然一旦长桥凌波而起,天堑顿成坦途!

这座横卧渭水的巨龙,必将为长安城注入新的生机。

李二凝视着图纸上蜿蜒如虹的桥梁,胸中豪情激荡。\"好一座渭水大桥!\"他抚掌赞叹,\"此桥落成之日,朕定要亲题匾额!\"

长孙无忌立于身侧,含笑附和:\"陛下所言极是。此等壮举,非盛世不可为。\"

此刻渭水之滨,数艘大船正泊于中流。李淳风立于船头,手持算筹反复测量。\"桥墩点位在此!\"他朗声喝道,\"先立木桩,再围挡板!\"

粗壮的圆木被力士们一根根钉入河床,激起阵阵水花。工匠们赤足跃入刺骨寒流,将木板严丝合缝地钉在木桩之间。

\"取水!\"随着李淳风一声令下,数十个木桶此起彼伏。汩汩清流被舀出围堰,渐渐露出湿润的河床。松油防水的气味在河风中弥散开来,混着工匠们呼出的白雾,在初春的渭水上织就一幅壮观的施工图景。

远处长安城墙上,李二负手而立。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波光粼粼的河面。那里的施工声隐约可闻,像是大唐崛起的心跳。

劳动者们高效协作,将桥墩围堰内的积水尽数排出。

奔腾的渭水,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无水的施工区域。

李淳风目睹此景,连连颔首,望向李沐的目光中又添几分钦佩。

\"李公子的妙计果真奏效!\"

\"围堰内的积水既已排尽,接下来便可开挖基槽,布设钢筋,正式浇筑桥墩了。\"

\"待桥墩全部完工,桥面施工就更为简便。\"

\"这般看来,渭水大桥指日可待!\"

李淳风深知最艰难的环节已然攻克,余下的工程将轻松许多。

不多时,基坑挖掘完毕,工人们将粗壮的钢筋依次排列,编织成坚固的钢筋骨架。

李淳风伸手比量着那些比他臂膀还粗的钢筋,不由啧啧称奇。

\"钢筋混凝土!\"

\"有了钢筋作为骨架,水泥构筑物便无惧弯折开裂,当真是巧夺天工的组合!\"

\"李公子的才智,实在令人叹服!\"

更令他震撼的是水泥与钢筋的惊人产量。往昔视若珍宝的钢铁,如今竟能如寻常物料般源源不断运抵工地,尽数浇筑于水泥之中。

\"工业化......\"

\"莫非这就是李公子所言工业化的奥妙?\"

\"换作从前,单是建造桥墩所需的钢筋,倾尽全国铁匠也难以制备。\"

\"而今钢筋水泥予取予求,再不虞匮乏。\"

\"工业化生产之高效,委实令人惊叹!\"

李淳风对李沐倡导的工业化道路愈发向往,暗下决心要全力协助李沐实现这一宏图。

有了工业化支撑,横跨渭水的壮举终于从图纸走向现实。先前质疑的百姓们,也该哑口无言了!

数日后。

巍峨的桥墩在湍急的河水中拔地而起,如巨人般深深扎根渭水。待混凝土完全凝固,施工围板逐层拆除。任凭激流冲击,这些水泥巨柱,宛如中流砥柱。

当两排整齐的桥墩最终矗立在渭水时,围观的百姓惊叹连连。

\"成了!\"

\"渭水里的桥墩当真建成了!\"

\"设计图上那般宏伟的大桥,居然真要实现了!\"

\"钢筋混凝土竟有如此神效!\"

众人对钢筋混凝土的威力赞不绝口。他们原以为水泥只堪铺路,未料与钢筋结合竟能创造这般奇迹。

闻讯赶来的阎立本更是心潮澎湃。作为渭水大桥设计图的绘制者,他比常人更清楚这些桥墩的意义。

\"既然能筑就跨渭大桥,那其他建筑......\"

\"那些图纸上的构想,甚至不敢想象的工程,是否都能成真?\"

阎立本只觉热血沸腾,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他何止是丹青圣手,胸中更藏着经天纬地的韬略!

常人难及的卓识,令他早已望见数十年后的山河景象。

\"若以钢筋铁骨筑坝拦断渭水,再开凿千里沟渠,何愁关中沃野不丰?\"

\"或在黄河天堑架起通天之桥,令中原大地血脉相连?\"

\"更可在漠北草原修筑钢铁雄城,使我大唐旌旗永驻......\"

思绪如潮水般涌来,阎立本掌心沁出热汗,恨不能即刻见到这煌煌盛景。

到那时——

李世民闻言瞳孔骤缩,指尖在龙纹扶手上叩出清响。

\"此议甚善,容朕思之。\"

李靖抚须不语。他只要君王记着:疆土一寸不可轻。

朱漆门扉内,李沐正与房玄龄对坐。自杜如晦起死回生后,\"李神医\"三字已成长安街巷的传奇。

目录
返回顶部